这几天,我们就在B村进行村庄和农户层面的调查,白天下组访户对B村一些农户及村干部进行了访谈,晚上回到旅馆整理白天获得的资料与数据。随着调查的深入我们发现,村庄集体经济出现衰落,而农户却越来越富裕。同时在村穷民富的反向变化中,B村农户出现了经济分层。
B村村域成长条状,南北长约4公里,东西宽约1公里,面积大约是4平方公里。省道304从村庄中部穿过,交通很是方便。部分村域已经纳入H镇城镇版图,不是典型的纯农业村庄,而是有城镇“侵入”的“半农半城”的村庄。主要种植经济作物杂交棉花,一季杂交水稻,油菜等。种植棉花则是为了出售换钱,栽种的一季水稻主要是作为口粮,很少用来出售,油菜也是一样,主要是为了自己食用。
我们在村报帐员即会计李女士那里查看了B村近些年的帐本,了解到到2007年底B村债权债务相抵亏损近75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有限且量少。从90年代中期起,B村先后有6家村办企业,到现在一家不剩。现在村集体收入来源主要是政府每年的财政转移支付两万元,还有皂市水库移民安置的分期拔款,农业税附加返还收入,村小学出租租金及水面池塘发包收入,收“一事一议”筹资,等等。近十年来陆陆续续卖掉6块地,出租1块地,尤其是对新、旧两栋村委会大楼的变卖,致使两委办公的地方也没有了。由于村部已卖给了棉业公司,村部办公室即将搬走。我们在村办公室看到,挤在一起的办公桌上布满了灰尘,也堆满了许多杂物,留给人的活动空间很窄。很显然,很少有人光顾。据李女士所说,现在村干部办公都是在各自的家中,以前的资料随着办公楼的变卖大部分丢失了,现在的资料则归各人保管。
村庄集体经济之所以出现现在的境况,一些村民认为是投资办厂没有找好生意伙伴上当受骗了,而李女士却认为公家的事,没有自己的事那么认真、努力。从全国比较富裕的村庄来看,村属企业的发展是村庄集体经济强大的标志。在我们看来,B村也遵循了“工业富村”的理念来投资办厂,其投建工厂实践的失败,着实反映了村集体振兴经济的弊端,如跟风而盲目上马、没有因地制宜、缺乏科学论证、无科学管理经验等等。
然而,近些年来B村的农户却富裕起来了。两层楼房在B村比较普遍,电扇、电话、电视、液化气灶、电冰箱等已普及,摩托车、热水器、空调等也进入了许多村民家庭。我们发现,兼业与打工或经商收入是B村村民收入的大头,纯农业不能增收。B村人均耕地不足8分,农户主要种植棉花,轮种水稻作为口粮,油菜作为主要食用油。棉花收入是农业收入的主要部分。而农户家庭中年轻成员外出打工较多,特别是20~30岁的年轻人要么读书出去后上班或打工,要么和同乡一起到沿海打工。我们发现在村庄的基本上是老人与小孩子,年轻人比较少,见到几个年轻人多是在镇上或在外工作而临时回家休息的。从事农业的基本上是年长者,出现了“老人农业”现象。没有外出的中年村民,在不放弃农作的条件下,基本上就近兼业,如打零工、到镇上工厂上班等。大部分家中有成员在外打工或经商家庭生活条件好。6组王阿姨家就在自家设有商店,经营百货,其儿子则在贵州做化妆品生意,生活条件比较优越。6组邹阿姨的女儿则经营一家鞭炮厂,收入可观且自己购置了小汽车。一些以前被称为“半边户”的家庭(一方是城市户口且有工作,另一方是农村户口且在农村务农的,特别指男方有工作的)现在生活也相当富裕。如2组唐阿姨的丈夫就在县技术监督局工作,儿子大学毕业后在广东打工,自己在家休息,家庭年收入达到7万元。一些原有单位而退休在村居住的家庭生活也相当不错。如3组侯阿姨两口子退休后,就和父母住在一起,家中楼房面积近400平米,彩电有两台,空调有3台,其他电器一应俱全,生活水平与城市无多大差异。
也正是由于B村村民家庭条件优越,造成了B村人口结构中女性所占比例要比男性高,女性占到全村1019人中的51%。B村有许多上门女婿,很多户主挂的是女方的名字。如6组王女士和9组于女士就是这种情况。据我们调查,B村有儿在家务农的家庭,女儿也有不嫁的,而招婿在家。她们声称,主要是因为本村各方面条件比较好,不想嫁到外面去。B村男子入赘到村外的情况也少见。
遍走B村村域后,从农户房屋构建及家中陈设,就可直观地看出B村存在着明显的“三个世界”。根据离H镇的远近,第一世界主要集中在2、3、5、6、7几个小组,这几个小组的家庭基本不从事农业生产,家庭收入基本来自经商、务工或上班的收入,家庭经济条件较好,拥有的家用电器基本上与城镇家庭无多大的差别,个别家庭甚至拥有私人小汽车。第二世界主要集中在4、8、9组,这几个组的农民基本上保留着承包责任田地,主要种植棉花,家庭成员中有部分人在外打工,留在村内的农民也选择在其他行业兼业,主要集中在了交通运输、建筑业和农村服务行业。第三世界则全部位于省道304的另一侧,分别是1、10、11、12组,它们距离镇上相对较远,没有修筑水泥路,交通不方便,家庭的收入主要来自于种棉花所得和家庭成员外出打工收入,家中有吃不完的蔬菜就会挑到镇上去卖,但没有发现蔬菜种植专业户。
出现这样的分野,在我们看来,主要是由于地理位置差异而带来村民从事的产业获利机会不对等。“第三世界”的主要产业农业不能使农户富裕,而“第一世界”从事商业或工厂、单位上班可带来较稳定收入。当然,这种划分只是大致上的,也有例外的农户。在“第一世界”内部,因身体原因如疾病等而导致劳动能力差异,出现了家庭境况相对较差的农户。如6组刘叔叔小时候患过腿骨骨髓炎,留下腿残疾,其妻有脑膜炎,造成了其家庭经济状况恶化。1组一农户就在“第一世界”办生产花炮所用的垫片厂,生意还不错,他家的境况就相当好。我们还特地参观了他的工厂,他也很高兴地打开了车间,让我们参观了我们没有见过的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