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的城市化道路方向何在?在“大城市病”日趋严重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目光投向小城镇。理想的设计是:农民就近转移,在小城镇里安居乐业,既避免了大城市带来的种种压力,又享受着农村的和谐与便利。
早在2005年,浙江推出“中心镇培育工程”,背后的用意即在于此。当年,浙江选出141个中心镇,赋予其特殊的事权和财权,希望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达到“扩权强镇”的目的。最近,浙江又准备在141个试点镇中培育出20个小城市。
诸暨市店口镇,在浙江农村城市化这场大规模的实验中,正处于令人瞩目的最前沿。为此,记者近年来每年都会前往店口,试图探究:
一个乡镇在向城市蜕变的过程中,究竟需要具备哪些先天条件,需要解决哪些相关问题,需要突破哪些障碍和制约?一个城市自然形成的过程,不仅漫长,而且需要政治或者地理的独特优势,在城市化的重要意义日益显现的今天,政府应该扮演何种角色,发挥哪些作用,来加快这一进程?
“诸北新城”问世
店口镇位于诸暨市北部,倒数20年,可谓名不见经传,既无地理优势,也无政治优势。这样的乡镇,在中国农村十分平常。
店口的崛起,得益于五金产业。随着这一产业的日渐壮大和产业链的延伸,店口声名日隆。曾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浙江省中心镇”、“浙江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等。但不管由谁命名,不管如何命名,店口始终是一个乡镇。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个江南小镇发展快速,经济实力甚至远远超过中西部的许多县市。2009年,店口的统计数字是,企业总数4000多家,其中产值超百亿元的2家,超10亿元的5家,超亿元的27家。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近70亿元,财政收入8.7亿元。在浙江800多个建制镇中,店口的经济总量,排位三甲。
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告诉人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一个地方的产业规模和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之后,政府的管理权限和管理职能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否则,将影响和阻碍经济活动。
“作为镇一级政府,店口的管理权限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了。”诸暨市市委书记王继岗认为,店口要进一步发展,必须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用现代新兴城市的思路进行谋划。
诸暨的做法,恰好符合省里的部署。浙江在上世纪90年代推行“扩权强县”战略取得成功后,近年又推出“扩权强镇”战略,试图将具有产业基础的20个小城镇培育成小城市,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城市化带来的种种便利。
作为“小城市”的种子培育对象,目前,店口已经享有许多特权。比如,在“事权”上,规划、建设、环保、安监等部门都在镇里设立了分局,由镇管理或镇管理为主。5000万元以下的投资项目,在镇里就可以拍板搞定,而不再需要到诸暨市里来回折腾;在“财权”上,实行收入总额分成办法,地方所得部分按8%留给镇里,营业税的地方所得增长部分全额留镇,土地出让金除了中央和省计提及上交税费外,全部由店口支配使用。
在小城市的前景鼓舞下,通过一系列积极的政策干预,原先被动应付的乡镇一级政府,谋求发展的热情空前高涨。
《店口2010—2030城市总体规划》很快问世。在这份体系完善、编制科学的《规划》中,记者看到如下表述:到2020年,店口建成区面积将达到18.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万,城市化率65%,店口的发展定位是“持续创业创新的现代新兴城市”。
店口的明天已经清晰可期,这就是拥有相当于县级的独立财政体制和专项建设用地政策,党政主要领导的职级将实行高配,店口的经济社会管理能力将得到大大加强。
一些细节表明,在店口,城市的概念正在普及和深入。从2009年开始,当地的有关会议和文件中,“诸北新城”的表述已经正式亮相;店口镇党委书记张壮雄在接受采访时,也已开始称“我们这个城市”。尽管这是一个新的表述,但无论对于当地政府官员还是广大群众来说,“城市概念”已经深入人心。
公用民建的模式——解决资金难题
一个城市的兴建,要拉开框架,要规划不同的功能区,这就需要道路、水电等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此外,还要配套大量的公用设施,如学校、医院、体育场馆、公园、市场等,每个项目都需要大笔的资金投入。
镇长孙嘉江在今年初向人大代表报告:2010年,将是店口城市建设投资最大、项目最多的一年。 其中有“一厂一园二校三路”建设,有派出所、法庭、人防、水务便民服务中心建设。除了新建的项目,还要对老城区、老建筑立面进行改造。
城市有城市独特的形象和气质。因此,店口又规划了“双十双百”工程,在城区范围内新建十座高楼、十座雕塑、新种百棵大树、新建百块电子广告。
这些项目加在一起,店口全年将投入3亿元的城市建设资金。
但孙嘉江对自己的“家底”也是再清楚不过:2009年,店口的可用资金约1.8亿元,这里面包括了土地出让金收入和其它各种税收分成、留成。扩权的效果很明显,店口的可用资金每年增加了2000万元,但相对于整个城市建设,这仍然是杯水车薪。
没有钱,城市建设就等于一句空话。但是,如果全部依靠政府掏钱,那不仅不可能,而且不现实。
店口的做法是,将财政支持、金融信贷、企业投资相结合,三管齐下。他们认为,城市发展所需的公建配套项目,尽管是公益性的,但里面不乏市场化运作的空间。政府的职责,不在大包大揽,而在于设计规则,积极鼓励民营资本进入。
这一设计的依据是,店口的民营企业为数众多,并且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资本,需要寻找出路;而另一方面,随着土地等资源日渐枯竭,逼使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或者将目光投向第三产业。
“铭仕广场”就是在这种运作思路指导下一次成功的实践。
广场的开发商名叫冯剑铭,农民出身,原来生产五金管材,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后,开始涉足服务业。当时,许多人认为这一创意是异想天开:一个小小的乡镇搞这么大的商业中心,谁来消费?
事实上,这个投资1.5亿元,建筑面积近5万平方米的广场,如今已经成为店口名副其实的商业中心。里面不仅有“世纪联华”这样的大超市,还有“两岸咖啡”、“浙江电影大世界”这样的时尚消费场所。只要有闲情逸致,你就可以到里面逛逛街、喝喝咖啡、看看电影。
从乡镇走向城市,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志,就是商业氛围是否浓厚、市场发育是否充分。乡镇是农耕社会的治理结构,其特点是自给自足,而城市是现代社会的活动场所,以市场的充分发育为特征。从这一意义上看,“铭仕广场”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个商业综合体,而是两个社会转换的一块跳板。
垃圾和污水处理是另一个成功的实践。
垃圾和污水如何处理,在城市化过程中是一道无法绕过的坎,但如果由政府投资,不仅资金上难度很大,而且由谁运行、如何管理,都将带来一系列问题。店口的做法是市场化运作,由当地一家名叫“中伟”的企业,采取BOT(英文缩写,意为私人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投资方式)的方式,兴建垃圾焚烧项目,经营权25年。该项目投资超过1亿元,技术先进,第一、二期工程日焚烧垃圾能力达到300吨。2009年,作为市重点基础设施工程的店口污水处理项目也采用BOT方式开始兴建,总投资1.3亿元,计划于今年10月底完成第一期工程。
利用民营资本,搞公用设施建设,解决了农村城市化过程中政府城市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的难题。目前,这一做法已成为店口常规性的城建思路。店口将其概括为“政府主导,民资主体,市场运作,共建共享”。店口的学校、医院、公园、市场、道路等公用设施基本齐全,而且现代化程度和规模都堪比大城市。这些设施基本都是采用这种方式兴建而成。据统计,近年来店口投入造城的民资已达30多亿元。
与产业发展联动——解决人口集聚问题
解决了建设资金难题,就等于解决了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的问题。但是,一个城市要有人气,要有商业气息,还必须解决人口集聚问题。
店口现有常住人口6.1万,新店口人6万,两者相加约12万。根据规划,2020年将达到16.4万。也就是说,短短10年时间内,店口的人口要净增4万多人。
要迅速增加人口,兼并邻近的乡镇不失为一条捷径,但店口认为,目前,最关键的是要通过自身的发展解决这一问题。张壮雄的看法是,人口集聚表面上是一个数字的递增,但其实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牵涉到方方面面。店口的城市定位是“持续创业创新的现代新兴城市”,店口的城市发展方向是“现代产业名城”,店口的城市化离不开工业化的支撑,离不开优势产业发展的基础。张壮雄将人口集聚的思路和方法概括为:依靠现代产业集聚推动足够人口集聚。“只有将产业集聚这篇大文章做好了,人口集聚才有坚实的基础,才有不竭的动力和源泉。”
去年10月15日,广交会期间,店口组织百家企业抱团参加,第一次在广州开出了“店口五金专馆”,吸引了无数客商的目光。今年,店口又组织企业统一参加上海世博会和中国小城镇博览会。还利用高速公路广告,宣传推介店口产业。
“以前,店口的行业知名度较高,但社会影响力不够,我们现在要探索的,就是如何通过打造区域品牌,同时提升产业知名度和城市影响力。”在孙嘉江看来,“店口五金”尽管总量不小,但低、小、散的状况十分明显。只有打造区域品牌,才能彻底改变现状,实行产业的转型升级,最终为人口集聚创造条件。
而在本地农民市民化、外来务工人员本地化问题上,店口也动了许多脑筋,创造性地出台了一系列办法。
因为工业化、城市化的扩张,店口的失地农民达1万多人,即平均6个人中就有一人失地。说是农民,又无地可种,多在企业上班;说是市民,又住在农村,享受不到城市的公共服务。
如何在土地城市化的过程中,让农民同步迈进城市,变成市民,享受城市化带来的种种便利,店口推出了“宅基地置换”和农民进城购房补助政策。也就是农民用自己的宅基地可换取店口镇里的商品住房,农民到店口购房,可获得8至10万元的补助。今年将推出800套住房,而且其中一部分是限价房,优惠幅度很大。
此举好处显而易见:一是通过政策引导,加快了人口集聚,加快了城市化步伐;二是减少了农村人口,为农业规模化经营创造了条件;三是推动了店口房地市场的繁荣;四是为政府取得用地指标打下了基础。
与本地居民待遇相同,优秀的外来务工者在店口购房,也可获得3至5万元的补助,这就是店口推出的“新店口人安居工程”。
如前所述,新店口人数量众多,达到6万之众。这批人常年工作生活在店口,但根却在千里之外的家乡。因为身份不清,前景不明,他们无法在店口生根。这批人正是人口集聚所要争取的重要对象。
要让他们真正成为店口人,享受与本地居民完全相同的待遇,由于国家政策层面的制约,店口暂时还无法做到。但为了让他们留下来,住下去,店口做出了许多努力。去年推出的“惠民卡”,规定外来民工在店口就医、求学无需再支付额外的费用,在商场购物,还有比本地人更优惠的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