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三农实践 > 典型经验 >
楚雄州多措施加大晚秋作物种植力度
添加时间:2010-08-31 13:37    来源:未知点击:

  为最大限度地弥补因持续特大干旱造成的小春减产损失,楚雄州各级党委、政府和农业部门高度重视晚秋作物生产工作,在不影响小春生产、搞好市场对接、选好品种、突出效益、确保农民有收益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烟地、茶园、果园、桑园、林园等有利条件,抓住有效降雨,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力措施,抢抓节令,因地制宜,大干晚秋,大力推广农作物间套种,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作物复种指数,增加粮食和经济作物产量,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千方百计减少和弥补旱灾损失。截至8月20日,全州已组织晚秋作物种植69.03万亩,占计划种植面积100万亩的69.03%。其中:粮食作物29.79万亩,经济作物18.74万亩,补种改种因旱灾无法栽种和干枯绝收田地20.5万亩,预计到9月上旬全州将全面完成100万亩晚秋作物种植计划任务。在晚秋作物生产中,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一是高度重视,及早谋划。为认真抓好今年的晚秋作物生产,州人民政府杨州长和左副州长等有关领导于2010年5月5日到州农业局专题研究部署晚秋作物生产工作;5月6日州农业局就及时下发了《关于认真抓好晚秋作物生产准备工作的通知》,6月17日,州人民政府又专题下发了《关于抓好2010年晚秋作物生产的指导性意见(楚政发〔2010〕20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全州晚秋作物生产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主要措施。
  二是提早做好晚秋作物生产前期准备。从州到县、到乡镇、到村组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层层落实责任制,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提早谋划,一是积极跑市场、找销路、抓订单,以订单生产的形式,认真谋划好晚秋作物种植区域的合理布局和品种、面积的落实,积极组织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多种适销对路的晚秋作物和品种,以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二是及早动手,重点抓好以玉米、薯类、荞麦、豆类、蔬菜、萝卜、菜用豆为主的晚秋作物生产所需种子的就位工作,为晚秋作物种植提供保障。三是组织科技人员和专家,认真总结以往晚秋作物生产的经验,制定了全州晚秋作物种植高产栽培模式和配套技术,及时下发各县市农业科技推广部门,切实抓好晚秋作物生产的科技培训和指导服务。
  三是加大投入,抓好示范带动。在省级下达我州晚秋作物和间套种项目资金的基础上,州级财政投入300万元资金,重点对晚秋作物种植所需种子和举办示范样板等方面给予补助,高标准、高质量抓好全州30片2.8万亩千亩连片不同种植模式的晚秋作物生产示范样板各项措施的落实,达到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大面积晚秋作物生产的目的。
  四是层层发动,落实责任。为认真抓好晚秋作物生产各项计划任务和措施的落实,确保晚秋作物生产有个好收成,最大限度地弥补旱灾损失。从州到县、到乡镇、到村组层层举办晚秋作物生产动员会和现场会,落实晚秋作物生产工作责任制,切实做到工作措施到村,技术指导到田,培训到人,强化宣传,在全州营造“因地制宜,大干晚秋,大力推广农作物间套种,提高农作物复种指数,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千方百计弥补旱灾损失”氛围,不失时机地组织和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抓住有效降雨,抢抓节令,积极开展晚秋作物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