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三农实践 > 典型经验 >
“外挂村官”激活山乡
添加时间:2010-07-26 16:2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点击:

 近日,走访广东罗定市外挂村,记者看到村里一间电器厂和平常看到的工厂很不一样,厂门大开,厂里的工人就是村民。这是村里“外挂村官”陈林回乡办的厂,也是村里的第一家工厂。

  近年来,为探索党组织引导外出能人反哺新农村建设的新方法,罗定市大力实施“能人强村”工程,通过推行“外挂村官”,有效激活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搭平台,巧借“外脑”谋发展   

  “目前全市306个村有383名外挂村官。”罗定市委组织部负责人告诉记者,地处粤桂交界的罗定山区农村,农民以务农为主,增收很难。与此同时,罗定市外出务工、经商的达20多万人。许多外出务工、经商的党员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先富起来,他们很想为贫困的家乡做点事。

  在这样的背景下,罗定市实施了“能人强村”、“外挂村官”政策,为政府和当地能人搭建一个平台,共同为乡村发展出力。

  陈林是当地聘请的外挂村官之一,他通过艰苦创业,生产的节能灯具销往全国各地。“每次回来看到乡亲们还是那样穷就不是滋味。”陈林告诉记者,过去生活困难,得到不少乡邻接济,致富后回乡看到有人困难,他总是毫不犹豫“借钱”,但这毕竟不是村民增收的长久之计。当组织部门找到他,表示想聘请他做“外挂村官“时,陈林爽快地答应了。他将广州1500人的大厂交给了儿子,毅然回乡办厂。

  “外挂村官不占编制、不计报酬,你回来图什么?”6月28日,记者在外挂村问陈林,他说:“回来就是要回报乡亲。”  

  促增收,外引内建带农致富 

  21岁的覃海平“漂泊”在外,听说陈林回乡办厂后,他来到厂里做了一名工人。“每月工资1800元。”覃海平告诉记者,现在不但可以工作,还可以照顾家。“农忙时候还放假!”身边的陈得昭老伯补充说。

  外挂村官通过大办公益事业,为农村修路建学校,优先招录当地农民到企业工作,引导农民种植各种高产值的农作物。通过发挥关系广、信息灵、市场意识强的优势,外挂村官牵线搭桥,把“老板”朋友引来投资办厂,发展本地经济。

  截至目前,罗定市外挂村官直接或间接引进落实项目150个,引进资金3.5亿元,解决1万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帮助发展村级集体经济128项。外挂村官还牵头为乡亲办助困、助学、助医等好事实事2300多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