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三农实践 > 典型经验 >
铸农民致富金钥匙 会昌县农民培训学院创新工作纪实
添加时间:2010-07-21 16:52    来源:未知点击:

  近年来,会昌县积极探索创新农民培训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会昌县农民培训学院培训主阵地的作用,依托院本部会昌县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每年为6000名农民免费提供培训及就业推荐“一站式服务”,实现参训农民100%就业,为农民致富铸造了一把把“金钥匙”。据该校的就业创业跟踪调查情况显示,农民培训转移就业后的月收入普遍比培训前增加600元以上。

  广泛宣传  激励农民参训

    做好农民培训工作必须大力拓展培训面。在原有培训机制下,农民参与培训积极性不高,一些农民由于不知道培训信息,失去参加培训的机会;一些农民担心培训花钱误工,而不愿参加培训。

    针对这两种情况,会昌县出台了免除农民学费和教材费、免费为农民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推荐服务、上门培训等优惠政策。为方便农民参训,县农民培训学院派教师深入工业园明兴电子厂、辉记手袋厂等企业进行送培训上门。在人口集中的大乡(镇)周田镇、筠门岭镇、西江镇等地设立了电车培训点,节省参训农民往返车旅费用和时间,使他们在家门口就可以参加培训。同时,为广泛宣传学校免费培训的有关政策,该县还依托19个乡(镇)、243个村组织农民参加培训,制作了相关专题片并在电视台播出,利用墙报、标语、宣传栏等进行宣传,印制1万份培训宣传单,通过全县中小学校学生带回给家长,并广为散发,让人人尽知培训的有关政策和益处。在每年的高考、中考后,该县还动员全县23所中学的高三、初三未升学的毕业生参加技能培训。

    会昌县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宋建华介绍说,在政策激励下,今年报名参加培训的农民十分踊跃,今年以来学校已培训农民3600多人,涌现出一批“父子学员”、“夫妻学员”、“姐妹学员”。

  优化专业 提升教学质量

  在会昌县农民培训学院的招生简章上,笔者看到,既有市场营销、电子通讯等社会热门专业,又有果树栽培、生猪养殖等农业技能方面的专业,还有服装缝纫、家电维修等可以自主开店创业的专业。小密乡石背村的农民赵志强说:“面向我们农民开设专业,想外出务工的可以去学,想在农村创业的也可以去学。”

    培训农民的关键在于学以致用。为此,会昌县农民培训学院把专业设置与当前沿海地区企业急需专业结合起来,与县内园区企业需求结合起来,与当地经济建设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结合起来,合理设置专业。经过多年探索,该校为农民朋友开设了缝纫、电脑、电子电工、车床、幼师、电子通讯、脐橙种植等专业,还开设了计算机应用、电子技术应用、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专业班和职业高中班,为本地和广东、福建、浙江等发达省市输送了一批批优秀工人,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在教学上,该校根据农民的文化水平和技术基础不同,采取“因材施教、分类培训”的办法,按企业岗位需求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全面优化课程结构,形成必修课、选修课、特色课相结合的课程体系,鼓励校企共同开发职业学校的教材,提高农民的学习效果。同时,该校从学校各专业教师中选拔骨干教师和聘请社会上的“土专家”、能工巧匠等,建立了80人的师资库。并定期将教师送到江西理工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校、杭州松下电化公司等学校、企业“深造”;从企业和工厂聘请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和能工巧匠对学生进行手把手培训。

    为扎实推进培育新型农民工作,保持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会昌县不断完善职教基础设施。2009年启动了新职校建设,总投资7600万元,建成后的教学区域划分明显、功能设置齐全,可容纳4500名学员就读,预计2011年9月整体搬迁。

  校企合作  拓宽就业渠道

    谢玉婷是文武坝镇小坝村的农民。他和同村的11名农民参加了县农民培训学院的电子通讯专业培训后,在杭州东芝笔记本电脑有限公司经过1个月实习,全部被企业录用,成为企业急需的技术工人。

    培训农民最终是为了帮助其实现就业。县农民培训学院通过校企合作,积极推行“订单培训”、“上门培训”等,扩大学员的就业网络。为拓宽就业渠道,做好跟踪服务,学校成立了由3名干部组成的培训就业办,就业办干部定期在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城市奔走,专职从事学员就业安置工作,建立学员的回访档案,扎实开展农民就业跟踪服务。目前,该校先后与杭州松下马达有限公司、杭州东芝笔记本电脑有限公司、深圳伟特手机厂、摩托罗拉公司、东来科技集团等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签订了用人合同,使学员在完成校内的实训后,就有机会到企业去实习工作。该校还注重建立工业园区企业用工需求台账,积极与县燕子窝工业园、九二工业基地相对接,按照企业用工需求,以及“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的原则,采取定点、定向、订单和校企、政企合作的模式,实施一对一岗位对接培训,学员培训合格结业后,直接转移到厂家就业,实现了培训农民与用工企业的有效对接。该校先后与明兴电子厂、辉记手袋厂等企业签订实训、用工协议,解决了学校经费不足等困扰,满足了学生实习实训的迫切需要。

    如果说技能培训使大批农民学员成为技术工人,成为县内外企业的“抢手货”,那么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也让大批学员成为农业技术的推广员和农村致富带头人。珠兰乡雁湖村的农民曾元旺参训后,果断开发果园50亩,并带动周边8户农民种果致富。文武坝镇林富村农民许鸿海参加了学校的培训后,种了20多亩脐橙,养了上百头生猪,还当选了该村的村党支部书记,成为该村的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