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三农实践 > 典型经验 >
促进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
添加时间:2009-03-23 00:00    来源:点击: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要求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基本建立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体制机制。江苏省滨海县提出,力争2012年、确保2013年实现小康,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000元。如期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关键是加快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促进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这是新阶段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任务。近年来,滨海县加快构建现代农村经济发展框架,不断建立完善多元化的、稳固的农民收入结构,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都以近14%的速度递增,有效拓宽了农民增收的空间。
    方向:建设现代农村经济发展框架
    改革开放以来,滨海县农村经济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极大地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改善了农村面貌。从整体上看,滨海农业经济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进入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到加快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阶段;进入到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阶段。在这一特殊的阶段,农民增收既面临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突出问题,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式仍然比较粗放,传统农业仍然占据了较高的比重,农业生产效益和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不高,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不强;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业的产业化进程不快,市场化程度不高;农村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产品产销不能有效对接,结构性供求矛盾突出,商品化率低,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从而造成了农民增收的途径不宽,增幅不稳定。因此,滨海县把拓展、调整、优化农民收入结构作为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关键,加快建立一个基础收入稳固,非农收入多元,能够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农民收入体系。农村经济系统的结构体系决定农民收入体系,该县把建立统筹协调、相互促进的农村经济结构体系作为基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和高效农业规模化,加快调整农业产品结构;大力推进乡镇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调整农村经济系统的产业结构;积极推进全民创业,推进劳动力“外转内输”,加快调整农民的就业结构;积极推进城乡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领导体制一体化,加快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途径:采取综合措施,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从增加农民的基础性、经营性、财产性、工资性和移转性收入入手,形成多元化的收入结构,促进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
    一、打牢基础,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的基础性、经营性收入。大力巩固传统农业。目前,传统农业仍然是我县农民重要的收入来源,因此,该县注重发挥农业在农民增收中的基础性作用,每年都组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力推进农村种养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保障粮棉油生产安全,并加大耕地保护的力度,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粮食连续多年保持增产,平均亩产收益近千元。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结合生态资源优势,重点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品牌农业、都市农业、观光农业等新概念农业。全县高效农业面积达46万亩,设施农业面积13万亩,省道327沿线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带已初具规模,千亩生态休闲农业园正在加快建设,这些具有较高科技含量、适应市场需求、资本增值能力强的新型农业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据测算,设施农业亩平收益在4000元以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生产经营模式,提高农副产品的加工、转化、增值能力。目前,震洲粮油、金昉首乌等企业发挥了龙头作用,订单农业规模快速扩张,面积达到95万亩。新上了雨润食品、啤酒麦芽等12个投资超5000万元的产业化项目。组建了23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增加了农民在流通环节的收益。
    二、统筹协调,推进乡镇工业化与城镇化,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坚持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着力把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把农民向市民转变。加快民营创业园建设。积极为全民创业提供载体,2007年启动了乡镇民营创业园建设,重点发展劳动密集性企业,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劳动力就地就业,全县入园企业达到33个,投资额超5000万元项目达13个,可新增1.2万人就业。统筹推进乡镇集镇建设。民营创业园建设与集镇建设互为补充,相互促进。把农村城镇化作为实现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性工程来抓,结合自身的资源、区位、劳动力等优势,确定城镇经济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按照“集聚、集约、集中”的要求,高标准编制镇村发展规划,着力打造精品街区,建设集镇市场。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农民进城工程,在土地、税费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农民进城务工、创业。近年来,该县的城市化率每年都以接近2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以城乡就业一体化为基本要求,认真落实税费减免、社保补贴、就业援助等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加快建设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供职业介绍、指导、培训和就业“一站式”服务,建立健全培训体系,根据市场需求,大力开展“订单”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快劳务市场建设,积极推进劳动力“内转外输”,目前农民收入中劳务收入占到总收入的50%。
    三、规范推进土地流转,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积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土地是农民最大的资产,如何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中更多地保护农民利益,是该县工作中着力注意解决的问题。在推进土地流转过程中,依法保护农民对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并允许农民以股份合作、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形式流转土地经营权。一次分配保基本收益。把土地股份合作作为基本形式,使农民变股民,经营权变股权,采取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和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折价入股两种形式,采用固定回报、保底分配的方式,保证流转土地农民的基本收益。二次分配防市场风险。主要采取二次分配保底分红的办法,降低股民的市场风险,并优选承包人。村集体组织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发挥中介桥梁和引导作用,将土地集中连片流转,对接包方的经营能力进行分析,公开竞标,签订规范的转包合同或协议。
    四、认真落实支农强农惠农政策,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以农村中缺乏劳动能力,致富困难较大的群体为重点,着力把短板补齐。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区别不同情况,采取针对性的脱贫措施。大力实施增收项目、村企结对、牵手致富、整村推进等多种办法,通过能人大户、合作组织的示范带动,把有较好市场前景的农业设施栽培、规模养殖业、手工编织业作为脱贫的主导产业。2008年,全县组织实施脱贫产业项目160个,大幅带动3万贫困农户、8.4万人脱贫,脱贫率达41.2%。认真兑现各项优惠政策。将国家出台的农资综合补贴、粮食补贴、农机补贴等一系列惠农补贴,直接以“一卡通”的形式发放到农民手中,全年发放资金5000多万元。按照“三个倾斜”、“三个明显高于”和“五个统筹”要求,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农村低保,全县农村贫困人口的五保户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并建立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在全市率先实现了新型合作医疗全覆盖;实行农村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政策,建立困难学生升学救助制度;通过资金补助的方式改建农村草危房,提高农村住房条件,逐步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贫有所济、住有所居,消除农民后顾之忧。通过解决困难群体的增收问题,来提高农民收入的平均水平。(江苏省滨海县县长 李逸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