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洗上了热水澡,农村娃住上了公寓楼,看病不出门,大病车接送,购物去超市,看书有书屋……不仅如此,政府和城里的干部还帮着咱们致富呢!”近日走访山东文登的村镇,老百姓脸上洋溢着的幸福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登市市委书记王亮坦陈:近年来,文登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这个人口仅有60多万的县级市,2007年全市GDP达到419.71亿元,财政收入达到23.8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16.65亿元。文登市积极实施民生工程,为农民开启了一条幸福之路。 家门口就业让农民“富”起来 事情还得从文登的“包村联户、强村富民”工程说起。2004年,为了统筹城乡发展,消除城乡差距,撬动“以城带乡、以工哺农”杠杆,文登市采取城乡牵手的“1+1”模式,由245个市直部门、骨干企业和3003名机关干部分别与一个贫困村或者贫困户结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兴办各种公益事业,帮钱帮物,帮助引进致富项目,不让一村一户在发展中落伍掉队。 在泽头镇东望仙村,走进了一家家纺小加工厂:20多位农村妇女有条不紊地操作着缝纫机,正在辛勤地忙碌着。加工厂“老板”是40多岁的本村妇女曲金星。她说,妇联去年帮她办起了这个加工厂,不仅帮她无息贷款5000元,低息贷款5万元,还帮她跟城里的大企业联系订单。在她厂里打工的妇女,不但耽误不了家里的活计,而且每月收入都在七八百元之上。曲金星说,村里这样的加工厂还有一个,再加上零星的庭院加工,村里能劳动的妇女几乎没有闲着的。据介绍,在号称“家纺之乡”的泽头镇48个村中,就有45个村设了这样的加工点。而在文登,这样的家庭式小加工厂遍及整个乡村,这里的人们已经司空见惯了。 近年来,文登把家纺业作为富民工程来抓,引导各企业将绣花等单道工序下放到乡村。正是这些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的家庭式小工厂,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让农民在家门口就业,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据悉,仅家纺产业就带动了13万余劳动力就业,占全市人口的五分之一,年发放加工费3亿多元,真正达到了“家纺家家纺,抽纱富万家”。 除了增加农民打工收入外,近年来,文登还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着力培植特色产业。目前,全市西洋参等中药种植面积发展到3万多亩,海参养殖面积2.5万亩,年产水貂狐狸等珍贵毛皮600多万张,是全国最大的特种养殖基地和西洋参主产区之一。12万农户开展了订单式生产,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430元。 解民忧让农民“乐”起来 “这里的500多个孩子再也不用挤大通铺了。”界石镇中学校长吴松本指着校园里两幢新建筑说,“4层楼的是学生公寓,2层楼的是食堂,都通了暖气。”据了解,2008年文登市动用2500多万元改善农村中小学学生的食、暖、住条件。如今全市农村中小学新增管道供暖面积16783平方米,有6000多名农村学生能够在校享受免费取暖。 早在2007年,文登市委即提出了“幸福文登”的建设目标,并启动实施了“居有所安、行有所便、幼有所教、壮有所事、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济、闲有所乐、差有所治、忧有所解”十有工程的民生建设。近年来,文登市继续加大民生建设的财政投入,主要针对农民以及农村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致力于提高农村生活水平和城镇化建设。 米山镇东铺头村74岁的王玉卿大爷说,过去冬天在家洗澡很不方便,一两个月才能洗一次澡,现在村里建起便民洗浴中心,老人可以免费洗澡。“太阳能热水器可以保温3天,男女分单双号轮流洗,老人不用花一分钱。”王大爷说。米山镇把“洁净、洗浴”工程列入全镇民生建设重点工程,44个村相继建立便民洗浴中心,为全镇2.4万村民彻底解决了洗澡难问题。现在全市已有200多个村建起了便民洗浴中心。经济条件比较好的村,由村负责全部建设费用;经济条件一般的村,由镇、村两级共同投资,镇政府负责洗浴设备投资,村里负担洗浴用房和配套设施的投入。 除此之外,文登市还在21家镇级卫生院全面推行免费接送病人制度,必要时还免费送病人到大医院诊疗,被人们称为免费“120”。去年,文登市财政拿出500万元,扶持建设了39个社区服务中心,可辐射周边294个村,覆盖人口21.5万人,占全市农村人口的一半以上。到目前为止,全市已实现了村村通自来水、通客车、通宽带,医疗保险城乡全覆盖,5万多农村娃上学有班车,建起了460个农村文化大院和420个农村图书室,近80%的镇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镇。 幸福路上,农村人一个都没有少 面对众多的农村人口,如何将实施面较大的民生工程真正落到实处,切实解决问题,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初春时节走在滨海乡村,让人感觉到,文登的民生工程真正办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在新农村建设的幸福路上,农村的人一个都没有少。 打工是众多文登农民获得土地外收入的主要方式。但是受当前金融危机影响,很多进城务工的农民失业返乡。文登各级机关干部积极与企业联系,使大部分返乡农民工实现了再就业。 “就算是亲人,对我的事也没这么上心。”界石镇南截山村村民于基武第一句话就道出内心的激动。原本在建筑工地打工的于基武因金融危机返乡,背在他身上的除了3年前一场大病欠下的至今没有还清的债款,还有体弱多病的老伴。在“包村联户”工程中认识的机关干部蔡风华帮助下,现在,老于又找到了合适的工作,生活有了保障。 民生工作事无巨细,民生建设涉及事事处处。文登市城乡牵手“1+1”帮扶政策实施以来,有许多像于基武一样困难的农民靠“城里的亲人”实现了二次就业。据统计,2008年,全市党政机关、村居、干部为民办实事17000多件。文登市委组织部组织科副科长于丰解释说,“包村联户”从2004年开始,到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全民参与的民生工作机制,文登市要把民生工作做细、做实、做久。 到目前为止,全市新农合参保率达100%;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改善农民工保险制度,给9万多农民工配齐“五险一金”,农民工同样享受每人每年120元的医疗保险财政补贴;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每月每人330元,农村提高到每年每人1200元,1万名农村五保户、低保、三老优抚对象等弱势群体参保全部由政府“埋单”…… 2009年文登市民生投入大幅增加,又规划了27项重点民生工程,财政预留资金3.7亿元。“‘民生工程’没有竣工期。我们不仅要把它继续做下去,而且还要把这一工程做成品牌。”文登市市委书记王亮如是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