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门口创业,心里很踏实。”张明忠,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渔沟镇董巷村的一个普通返乡农民。在村级创业点上,他是务农年收入超过3万元的近百个农民之一。这片由村里利用省扶贫资金和社会资金合资建起的40多亩连栋蔬菜大棚,年收益20多万元。 “村级经济渐渐有了起色,也让村干部们看到了村子发展的希望。”董巷村党总支书记藏广雨说。2007年前一直负债累累的董巷村,通过几年来村级创业点建设,2008年,村集体资产性收入达6万多元,今年3月,村集体办起了第一家企业,甩掉了多年来“鸭蛋村”——集体经济零收入的帽子。 4月的淮安市农村,一个个村级创业点生气勃勃的氛围,让人感受到农民创业和村级经济和谐繁荣的融融暖意。淮安是个农业大市、劳务输出大市。全市外出务工农民148万人,2008年,农民人均收入5700元,其中55.8%来自工资性收入。近年来,淮安经济发展迅速,但大部分村集体经济仍处于相对薄弱的境地。2008年以来,经济不景气和大量民工返乡的双重压力给全市“三农”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 如何应对当前困境,是摆在淮安市委、市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淮安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王友富说:“要加大对村级经济扶持力度,从村抓起,让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增收。”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淮安市委出台了有关加大村级创业点建设扶持力度的政策举措。2008年,全市投入2.29亿元,实施各类帮扶项目576个,为经济薄弱村兴建标准厂房10万平方米、钢架大棚1.01万亩、畜禽大棚1.82万平方米。对于返乡农民工创业创办商贸服务及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持《再就业优惠证》、《就业登记证》的下岗失业人员达30%以上的按人均2-5万元、最高不超过100万元的标准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并给予贷款贴息。目前,全市因金融危机返乡滞留的35.7万农民工,99%以上已实现就业和创业,有2.4万人在家门口捧起了“新饭碗”。 日杂百货、干果批发,商业网点星罗棋布;饭店旅馆、休闲娱乐,服务行业遍布村头巷尾;电子材料厂、客车门泵厂,企业生产红红火火,这是在楚州区车桥镇车北村看到的全民创业景象。 村支书卞书元介绍,2003年,村里6名村干部联合筹资112万元,带头创办了淮安市卓尔汽车配件制造有限公司,村里也由此迈开了创业第一步。如今,全村共有大小10多家企业,年销售达到1800万元,税收超百万元,村里200多人进厂做了工人。村子强了,村民的“精气神”也足了,看到村干部带头创业,村民也纷纷忙创业。全村800多户村民,从事开店经商和饮食、维修、娱乐等服务业的就有360多户。 位于淮安市工业园区的福田民营创业园,是淮安市第一家村级民营创业园。园区内现有医疗器械、纺织服装等企业,年创利税1000多万元,税金650多万元,村集体经济增收80多万元,解决本村剩余劳动200多人。从2003年的20多万元到2008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00多万元,通过5年的发展,福田庵村的村级收入增长了数倍。 家住福田庵村3组的农民韦东说,由于家里60多岁的老母亲和9岁的孩子需要人照料,家里的2亩多地也得有人种,多年来,他一直在家经营2亩多地,年收益7000元左右。妻子长期在苏州打工,一年能有1.5万元的收入,却饱受孤寂之苦。2007年,听说创业园新进企业招工,他和身在苏州的妻子一合计,决定一起应聘。“在外打工不如在家门口打工,撇开我和妻子每年3万多元工资不说,现在一家人团圆,其乐融融,比什么都重要啊。”韦东说。 谈起村里的变化,韦东颇有感触地说:“除了我们这些在企业工作的有医疗保险,村里还给我家母亲和小孩免费办上了合作医疗,母亲每年收到的生活补助和慰问金就有1300多元。” 福田庵村村委会主任张步洪说,村里集体经济壮大后,村里提升了村民的福利:对村民农村合作医疗费用实施全额补贴;村集体每年拿出30多万元对60周岁以上的老人每个月发放60元的生活补贴;对于村里的相对困难户,每户在年底补助100-200元之外,还对其在大病住院期间进行补助,发放400-1000元不等的慰问费。 据淮安市委办负责同志介绍,今年全市将继续重点支持100个经济薄弱村每村新建一栋1000平方米标准厂房,增加村集体经营资产。预计到2012年,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均突破1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70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