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北戴河区财政投入185万元,为3.84万农民交付每人每年60元的参合基金,实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全覆盖,仅今年该区已有302名参合农民拿到医疗报销费用17万元。以新农合途径解决农民因病返贫、因病致贫,是北戴河区实行统筹城乡和谐发展的一个缩影。
今年,秦皇岛市北戴河区以创建文明生态村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载体,坚持统筹城乡环境建设、统筹城乡经济建设、统筹城乡社会公共事业建设、统筹城乡文化建设,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城乡和谐发展。
硬化路面户户通,街道路灯亮堂堂
农民生活更方便
走进北戴河区农村,这样一幅景象呈现眼前:硬化路面户户通,绿树郁郁葱葱,街道路灯亮堂堂,自来水进入厨房,广播进村入农院,电视安装上有线,街道天天有人扫,垃圾进入转运站,村头巷尾有路标,农家花园传花香,文化广场飘歌声,健身运动有去处,图书馆里长知识,村民中心更全面……城市般的生活让农民出门更加体面,生活更为方便,这是北戴河区统筹城乡环境建设的剪影。目前,该区农村硬化道路16.58万延长米,修筑沟渠2.6万延长米,修建文化活动广场2.4万平方米,安装路灯2332盏,村庄绿化150余万株,为80%的村安装了健身路径,全区25个村都有图书室。
统筹城乡环境建设取得的成绩,得益于领导重视,提前部署。2007年,北戴河区将创建文明生态村列入“全区五件大事”之列,并召开区委常委会进行专题研究,提前谋划,尽早部署,规定任务,确定方案。加强农村卫生保洁,优化人居环境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下大力清理环境卫生死角死面,不断加大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力度,全区农村环境建设整体水平大大提高。
乡村旅游引客210万人次,农业产业成为富民龙头
农村资源被盘活
文明生态村创建给农村带来了优美整洁的村庄环境和功能完善的基础设施。如何利用旅游市场,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实现城乡经济的统筹发展,是近年来北戴河区委、区政府重点研究的课题。北戴河区利用文明生态村的基础,结合北戴河旅游大环境,编制完成了《北戴河区旅游发展纲要》,定位乡村旅游发展思路。
在北戴河区,已有60%的村庄开展了“农家饭庄”、“农家旅馆”、“采摘游”、“垂钓游”等不同项目的乡村游,并给每户带来了1万—2万元的经济收入,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有效助推力。2007年全区新增乡村旅游接待户182家,接待游客210万人次,同比增长25%,进一步拓宽了农民致富增收渠道。
目前,北戴河区谋划实施农业产业化项目9个,总投资8340.8万元,其中,集发公司优质花卉苗木基地、北戴河蔬菜批发市场改造等投资200万元以上项目6个,总投资7821万元,招商项目1个(乔庄葡萄酒庄园),全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45.6%。2007年,全区完成农业总产值1.66亿元,同比增长8.8%;实现农业增加值9800万元,同比增长3.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490元,同比增长9.7%。
降低农村低保评定限制,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
公共事业大发展
在统筹城乡教育上,北戴河区近年减免全区城乡中小学生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杂费、书本费共计204万元,彻底消除了因贫失学的现象。长期推行“优势校带薄弱校”、“大校带小校”联片教研,进一步完善“城乡学校一体化”管理模式,实行城乡教师换岗,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城乡共享。加强成人教育,提高村干部的执政能力和水平。目前,全区有40名村干部参加了省委党校和市农广校函授班学习,占农村干部的25.8%。
同时,降低了农村低保评定限制,扩大收益人群,并在原来每人每月100元的基础上,提升补助标准,达到城乡一致每人每月210元,提高农村困难群众的受益系数,此项工作区财政共投入29.2万元,同比去年支出高出124.6%。对特困人员、低保人员、农村五保户实行了大病重病医疗“一免三减”(免收挂号费,减收5%的治疗费、10%的检查费、50%的住院床位费)政策。
在统筹其他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方面,北戴河区启动了“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工程”,政策向农村特困大学生倾斜,招募大学生志愿者48名,安排到基层工作;离任村“两委”正职可拿“退休金”,现任村“两委”正职和委员执行每人每月分别800元和600元的工资标准;逐村推行农村卫生城市化管理,从车站村开展试行建立垃圾转运站,让农村和农民真正分享城市化、工业化的建设成果,初步形成城乡衔接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管理体制。通过开展科技、文化、卫生、法律“四下乡”活动,把科普知识送到田间地头,把义诊药箱背进农家院,把先进文化带到乡村,推动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
六成村庄搭建文化舞台,八成村庄有健身场地
农村文化正繁荣
目前,农村文体建设远落后于城市,也远不能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了给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其提供持久动力,北戴河区加强农村文化设施、活动建设,做到统筹城乡文化建设。
在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方面,北戴河区依托文化活动广场、文化大舞台和村民中心建设,搭建室外、室内的农村公共文化活动场所。目前全区有60%的村庄搭建了文化活动舞台,80%的村庄有健身场地,全部农村室内都设有文体活动中心,3个村有自己的电影院,启动实施了有线电视“村村通”,利用这些场所和设施,为农民提供良好的文化服务和活动平台。
现在,全区25个村每村都有自己的文体队伍、服装配置、乐器设备,两镇分设服务站,由区文化馆到各文化站对文艺队伍、文艺骨干进行培训及辅导工作,每月4次,努力培养一批从事农村文化事业的骨干,并吸引一批热心农村文化活动的积极分子,使其成为繁荣农村文化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