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县上坊乡港边李家村的嬗变
港边李家位于万年县境西南部,丛山丘陵之中,全村102户,425人,劳动力222人,党员10人,耕地面积466.5亩,林地面积2050亩。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750元。
就是这么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为什么能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优美村庄?从前的传统种粮村,是如何转变为今天的蚕桑专业村?在李家村,我们得到的答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春风吹进了山村,吹开了村里的“四朵金花”。
富裕花开
李家村地处山区,当地日夜温差大,水质好,具有种桑养蚕的良好自然条件。村蚕桑协会的会长李添金是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他的带动下,1998年开始发展蚕桑产业,2003年与江西省蚕桑研究所合作,成为省蚕种场的蚕种培育基地之一,2007年成为全省“东桑西移”示范基地。
从拒绝到接受再到主动种桑养蚕,李家村发展蚕桑产业并非一帆风顺。几年前,村里大力发展蚕桑,按统一规划,要将村民李群有家的稻田也改种桑树,对此他极力反对。为这事儿,村蚕桑协会的会长李添金没少登门做工作。面对村民的反对,李添金一边极力做工作,一边积极带领大伙发展蚕桑,看着大家都赚钱了,而且收入远远高过种粮的收入,这时的李群有心动了。现在的他,已成了村里种桑养蚕的积极分子,去年养蚕就赚了8000多元。
如今,蚕桑已成为该村“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现有蚕桑专业户60余户,桑园256亩,形成了“蚕-沼-桑”的生态发展模式。2007年收入80万元,占总产值的53%,仅此一项村民人均净增收入达1600元。目前,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正与周边村联合着手开发蚕桑加工。
幸福花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富裕后的村民,渴望整洁的村容和良好的居住环境。全村干群多方筹集资金45万余元,进行以改变村容村貌为重点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改造。开展“三清”整治,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进行“六改四普及”,先后硬化村内主干道、入户道5200多平方米,改水、改厕完成率100%,普及太阳能热水器68座,建沼气池77座,改建村内小溪500米,绿化村道2500米,安装路灯10盏,改建群众文化娱乐活动中心300平方米。改造后的李家村,小溪潺潺,大山环绕,楼房栉毗,村容锦绣,宛如一幅风雅、恬淡的山水画,真正实现了“户户通水泥路,家家有自来水,人人上卫生厕,冬天洗热水澡,做饭用洁净灶”。
文明花开
家庭和睦、民风淳正、社区安宁是李家村新农村建设的一大亮点。李家村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积极支持和引导村民把富余时间倾注于打造特色文化和乡风文明上来。举办“蚕桑技能竞赛”,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以家庭为单位,开展了“党员模范户”、“五星农户”、“五好家庭”等文明创评活动,弘扬家庭美德、社会公德;以黑板报的形式,宣传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及村民义务,激发了村民“爱家乡、建家园”的主人翁意识。如今的李家村,村民生活富足了,更多的是追求精神的享受,村风民风有了极大的转变,游手好闲的少了,勤劳致富的多了,摸牌赌博的少了,富而思乐的多了,文明之花已根植在村里的每个角落。
民主花开
新农村建设,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如何才能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此,村两委班子努力发挥自身“领头雁”作用,做到两个自主,一是管理自主,通过在村民理事会层面设立“一站五组”,带领村民投资投劳,大力开展以改变村容村貌和乡风文明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改造,充分发挥了理事会及其成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五员”作用,即宣传员、组织员、服务员、调解员、监督员。二是决策自主,建立健全村民大会制度,全面推行村务公开,对村里的重大事项,采用村小组班子“拟”,党员议事小组“商”,村民会议“定”的办法,形成“村里事村民议,村里事村民办”的新型管理形式,着力扩大村民民主决策的参与面。
路变宽了,水变清了,房变靓了,户户路相连,处处见文明,今天的李家村——社会主义的新农村正如花朵般绽放!
(江西省万年县委农工部 徐晓琴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