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三农实践 > 典型经验 >
宜都建设书香四溢新农村
添加时间:2008-08-12 00:00    来源:点击:

     7月3日,宜都市隆重举行“新农村、新农民、新风尚”农民读书节颁奖典礼,集中展示各地开展农民读书活动的成果。如今,走进宜都农村,“读好书、用好书”,“学科技、用科技”,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等理念已深入寻常百姓家。

建阵地,让农民有书可读

“构建市、乡、村、户图书流通网络,使之覆盖到每一个村组,让每一位农民都有书可读。”宜都在农村基层文化网络建设上对图书室建设提出明确要求。随后,“光华工程”为  宜都农村赠送了价值33万元的图书;市政府划拨10万元购书专款,其中5万元所购图书直达村级图书室,建立5个村级图书流转示范点,每点配套图书1万元……

目前,该市图书流通网络已初具规模,20个示范村标准图书室顺利通过验收;13个省级“农家书屋”已建成4个,其中两个顺利通过湖北省新闻出版局验收。该市现有市级图书馆1个、乡镇图书室10个、村图书室114个、村文化中心户412户,共有藏书262700册。每年免费向农民发放科技信息2000多份,市图书馆“流动图书室”每年下乡展出图书1200册。

农村图书阵地,吸引了农民读者。红花套镇鄢家沱村20平米的图书室每天都挤满农民读者;陆城街办龙窝村图书室里,一本本科技、卫生、保健、文学书籍,紧紧抓住了农民的眼球;潘家湾土家族乡将军山村,规范化的图书室让农民驻足留连;松木坪镇彭家桥村,农民读书后现身说法,畅谈国事、家事、天下事……今年以来,该市已向农民外借图书6万多册次,流通达十多万人次。“读好书,用好书”已成宜都农村时尚。

今年6月,湖北省文化厅厅长杜建国调研宜都农村文化建设情况后,在全省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工作会议上,高度赞扬宜都的文化工作红红火火、有声有色,特别是新农村文化建设抓得扎实,文化设施齐备、制度健全、活动丰富,面貌焕然一新。

重科技,让农民用书致富

近年来,宜都狠抓农业科普知识、实用技术的推广,引导农民依靠科技致富,不断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过去采取普通种植,柑橘每斤只能卖到0.5元,去年我们加入了柑橘产业协会,在他们的指导下实施科技化栽培、精细化管理,每斤市价达到了10元,收入一下翻了20倍,这是科学技术带给我们的好处。”红花套镇一位农民这样感叹科技的效用。

    目前,该市围绕农技110服务、农业12316公共服务、“企信通”短信服务、农业远程教育、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广电服务、报刊服务、农业气象服务等八大系统建设,已构建起覆盖市、乡、村、户四级的农业信息化服务网络。

仅今年上半年,该市就举办市、乡两级农技人员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56场次,培训农民3.8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8.1万份;编发《宜都农业》12期6万份,发送农业科技短信息55万条次。推广玉米、水稻等各类良种14.8万公斤;选推高效种养模式14类;建立“一菜两用”、“无盘抛秧”、“配方施肥”、“病虫综防”等各类样板4.9亩;引进推广农机新技术 1 项,引导农民购置农机器械600余台。实行机械耕整7.1万亩、机械收割1.39万亩、机械插秧1.5万亩、机械植保22.2万亩、机械化修剪茶叶4.1万亩;重点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1230户,创建平安农机安全示范村10个、培育农机大户达到98户;完成“阳光工程”培训11期4240人;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4期1600人次,培养农民骨干400人;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63万亩,办千亩以上示范区7处,发《配方施肥建议卡》16000份、宣传资料14440份,覆盖全市90000个农户。全市农业科技入户率达到90%,到田率达到85%。“学科技,用科技”已成为宜都农民的自觉行动。

抓活动,让农民以书为伴

2007年,宜都提出用文化的力量推动新农村建设,举办首次农民读书演讲赛,取得突出成效。今年,宜都又决定将农民读书演讲赛办成农民读书节,使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进一步丰富,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宜都正在悄然发生变化的新农村、新农民、新风尚,进一步引导农民读好书、用好书,学科技、用科技,扬正气、树新风,进一步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

4月至6月,宜都市委宣传部、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文化局、市广播电视局联合在全市举办“新农村、新农民、新风尚”农民读书节活动。

活动将全市10 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划分为四个片区,确定才艺展示?谜语竞猜、乡村新风人物访谈、知识竞赛、读书演讲赛四个主题,每个片区选择一个主题进行比赛,吸引了2500名农民直接参与。

他们中,有曾作客中央电视台的青林寺谜歌大王赵兴寿;有因红东公路洋溪某段深夜塌陷,不顾生命危险叫停了十多辆大小客货车,受到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采访的枝城镇农民英雄王宏春;有独臂闯天下,创下惊人业绩的九道河村残疾农民周华;有在母亲背上圆读书梦、在膝盖上放飞作家畅想、在轮椅上常怀感恩之心的十佳自强模范李玉洁;有靠6年拼博,整出百亩碰柑示范园,创出“今果果”名优产品的松木坪镇碰柑产业合作社一把手曾凡贵;有靠一头母猪起家,带领王家畈横冲村800多农户发展牲猪养殖的养猪能人陈世进;有开荒不止,让1800株桔树扎根在十几亩荒山,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松木坪镇金岗岭村年轻农民刘斌;有爱好古玩收藏,创下百万家产后当选社区负责人,带领居民建设民俗文化村的红春社区党总支书记刘正国;有13年如一日,服侍孤寡老人,以极大的爱心赢得“胡姑娘”爱称的王家畈乡福利院副院长胡国凤;有用知识撑起脊梁的余发俊;有拐杖丈出五彩人生的龚仁铭;有让青春在奉献中闪光的季菁;有“淡泊名利,服务社区”、“真心真情,服务居民”的平凡社区人……

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然而他们却用自己平凡的故事讲述了读书给自己带来的收获,用自己的奋斗历程诠释了新时期农民的价值追求,用自己的精神风范为全市农民树起了一根根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