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毕节地区大方县羊场镇穿岩村小沟组组长杨先福20多年带领群众,始终不渝地坚持植树造林和水土流失治理,取得成效。
20多年来他共造林10万株以上,经济价值已超过200万元。而小沟村民组在内的九股水小流域也在12年前被纳入毕节试验区的“长治”工程治理范围。如今,这一地区已成为山清水秀、群众生活安康的小流域治理典范。而杨先福和小沟村民组的变化,也成为毕节试验区20年开发扶贫和生态建设显著成效中的一个缩影。
努力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
毕节地处贵州高原西北部的乌蒙大山腹地,喀斯特地质地貌特征和闭塞的交通条件,使这里长期处于贫困。资料显示,在新中国成立以来3次较大的调查统计中,毕节均是贵州省经济总量和人均指数最落后的地区。
20年前的毕节是一个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直到1987年,全区人均工农业总产值仅为288.9元,全地区60%人口为绝对贫困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21.29‰,而森林覆盖率不到15%。全区2685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山高谷深,山地就占了93.3%,喀斯特地貌占总面积的73%。
山高坡陡、生态环境恶劣的毕节,贫困症结突出地表现在人与自然严重对抗恶性发展的怪圈中。到1988年,每平方公里达218人,人口密度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越生越穷,越穷越垦,越垦越生”,贫困怪圈困扰着毕节地区。人口膨胀、粮食短缺、生存压力迫使农民大量开荒,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迅速恶化,数以百万计的农民生活贫困,常年靠政府救济为生。“人增、耕进、林退、水土流失、岩石裸露、石漠化”,不断重复的恶性循环,给毕节地区带来的除了极度贫穷和人口素质低下之外,还有生产生活环境不断恶化等系列问题。
巨大的人口压力加上无限制垦植的粗放耕作方式,使原本就十分脆弱的喀斯特生态环境更加不堪重负:上世纪80年代中期,毕节地区垦植指数高达46.4%,森林覆盖率降至8.53%,水土流失面积达60%以上,石漠化面积达981万亩,成为长江上游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四大片区之一。
如何破解这一喀斯特地区的世界性难题,1988年春,贵州省委主要领导同志经过深入调研后,创造性地提出建立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主题的毕节试验区。1988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并确定“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试验区的三大主题。
三大主题 指导试验区科学发展
围绕三大主题,毕节试验区开始了20年艰苦卓越的探索实践。
毕节地委书记秦如培说,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探索出一条人口、资源、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为此,他把三大主题概括为:
———开发扶贫,就是启动市场经济机制、遵循商品经济规律,变“救济型”“输血式”扶贫为“自救型”“造血式”扶贫。
————生态建设,就是采取一切有效措施进行环境治理,实行以退耕还林还草为重点的生态工程,以形成生态系统内各要素的优化组合。
————人口控制,就是着重以人口数量控制为核心,以人口素质提高为宗旨,以人口结构优化为关键,以人力资源开发为动力,使人类自身的生产和物质资料生产最大限度地保持相适应的关系。
毕节的同志告诉记者,试验区成立以来,地委、行署一直就坚持不懈地把生态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坚持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发展之中,相继出台了《十年基本绿化毕节的决定》、《关于进一步搞好造林绿化、加快生态建设步伐的决定》,实施了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开展石漠化治理项目,有力地促进了生态建设的快速发展。到2007年底,试验区累计实施退耕还林293.9万亩,工程涉及全区8县1882个村,工程区陡坡耕地和裸露荒山得到有效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288平方公里。
治山治水、治穷治愚成为试验区成立之初的首要任务。为了在开展生态建设的同时解决农民温饱问题,试验区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措施,加大土地的复种指数,提高粮食产量,通过发展烤烟生产,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利用国家有关项目,实施山水林田土路电综合治理,夯实农业发展后劲,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山上通过“3356”、“长防”工程植树造林,绿化荒山;山腰通过“长治”工程、农建工程搞坡改梯和种地埂树,以及横坡聚拢种植绿肥,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耕措施并举治理水土流失,变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土”为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土”;田土治理主要通过改良和种植绿肥培肥地力;并通过修路拉电引水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农业基础得到了夯实,许多荒山变成了“绿色银行”,群众温饱问题与生态建设均取得了突出成效。
与此同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转移成效凸显,农民从过去以“增产”为目标转变为以“增收”为追求,从广种薄收转向了少种多收,市场型农业、循环农业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新探索。以特色农业为增收着力点,以种植业、养殖业、沼气能源建设为循环圈的农村循环经济在不断探索实践中取得成功经验。目前,毕节地区实现了100多万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的转移,劳务输出成为毕节试验区广大农村增收幅度最大的产业,试验区开发扶贫和生态建设成效得到进一步巩固。
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是试验区生态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20年来,毕节共有328条小流域开展了综合治理,综合治理程度达72.5%,植被覆盖率提高41%,其中244条小流域达到国家验收标准,26条小流域被国家水利部、财政部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小流域。
行署副专员郭孟卓向我们介绍,目前,毕节试验区的森林面积从601.8万亩增加到1447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986年的14.94%增加到35.92%,全区土壤侵蚀量减少了50%左右,减少水土流失面积7010平方公里,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遏制,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有着丰富水能资源和煤炭资源的毕节地区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乌江上游的洪家渡、引子渡、索风营等梯级电站相继建成,黔北火电厂、纳雍火电厂、黔西火电厂、大方火电厂相继投产,毕节地区已成为贵州“西电东送”的主战场,沉睡千年的资源优势变成了经济优势。
纵观试验区20年取得的成就,专家顾问组概括为四句话:开发扶贫成绩显著,生态建设大步跨越,人口计生进展良好,经济实力逐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