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上旬,记者来到蒋云明的中药材基地里,只见山间石旮旯间栽满了中药材。53岁的蒋云明从1986年开始自学摸索种中药材。他指着一株长在林下石缝间的中药材自豪地对记者说:“这叫‘独活’,你别小看这株药,是我近几年才摸索种植成功的,它能卖上好价钱。”老蒋说,过去这5亩多石旮旯地,种包谷只能收600公斤粮,而且因水土流失地越种越瘦,家里穷得叮当响。
2000年,“长治”工程建设在朱仲河小流域内开展石漠化治理,水利部门在蒋云明的石旮旯药材地里修建了集雨坪和蓄水池,容积量123立方米。集雨灌溉工程解决了老蒋种植中药材的干旱缺水问题,石旮旯地如今成为他的药材苗圃和试验地,常年植被覆盖,水土不再流失。
蒋云明现在栽培有70多个品种的药材,他种的药材,一亩能顶5亩烤烟的收入,近几年年收入在5万至6万元,去年药材前胡的收入就达2万多元。在他的示范带动下,周边及本县上百农户走上种药致富的路。
把开发扶贫和生态建设结合起来同步实施,既富裕了民生又恢复了生态,毕节试验区数百万农民从中得到了真正的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