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起农民增收的“半壁河山”———华亭县发展劳务经济纪实
添加时间:2008-12-19 00:00 来源:点击:次
甘肃省华亭县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破解城乡差距的最有效手段,紧紧围绕培训、输转和维权做大劳务文章,创出了“政府引导、市场配置、专业培训、定单输出”的劳务经济发展路子,劳务经济已撑起了农民增收的“半壁河山”。截至目前,该县共输转劳动力3.03万人,创收16006万元,人均创收5200元以上,劳务收入占全县农民现金收入的64%。
拓宽致富门路当“介绍人”
西华镇王寨村石嘴河社刘小平家原来比较困难,自从他近3年开始外出务工,每年都能为家里挣回1至2万元,今年他用务工收入拆除了几十年的土坯房,建起了6间砖瓦房,硬化了院落,买回了电视机等家电。
为了让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得出,稳得住,挣到钱,该县成立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副组长的劳务工作领导小组,在各乡镇设立劳务工作站并配备劳务工作人员18名,在各村确定劳务信息员110名。这样,华亭就有了一大批由县乡村干部担当的劳务输出“介绍人”。为了提高组织输出的成功率,该县把劳务输出作为考核乡镇的重要内容,签订责任书,奖优罚劣,形成了县乡村三级互动的劳务输出网络。同时,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结合,在北京、上海、天津等经济发达地区建立长期合作性劳务基地45个,开展用工信息搜集、订单签约、劳动仲裁和劳动维权等业务,使一大批华亭人在全国各大城市有了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
提高就业几率当“引路人”
神峪乡张家磨村杨金龙2006年7月初中一毕业就参加了县上组织的劳务培训班,取得了电器维修初级工资格证书,在县劳务办引导下到深圳市特乐福食品有限公司上班,由于他业务精湛加上踏实肯干,现已走上了中层管理岗位,月工资均在2500元以上。
今年,华亭县通过培训扩大就业几率,成立农民技能培训中心,制定出台《华亭县城乡劳动力转移培训办法》,通过开展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建起了劳动力资源信息库,依托“温暖工程李兆基百万农民培训”项目,组织实施“两后双百”培训工程,采取“三点一退”(个人掏一点、财政补一点、培训机构免一点,未就业个人所交费用全额退还)的办法开展订单式、引导式、项目定向和校企联合4类培训。今年开设美容美发、民用建筑、电器维修、餐饮服务、服装裁剪等培训班26个69期,培训1.2万人,其中取得初级以上资格证书的2230人,大幅提高了务工者的就业率。
维护打工族利益当“娘家人”
策底镇策底村农民杨进荣通过县驻深劳务办介绍在深圳市保安服务公司宝安区分公司找到了工作,干了一段时间后由于家里有急事需紧急辞工,按该公司规定中途辞职者要扣发当月工资,可由于本人挣到的钱已全部寄回家,回家路费没有了着落,县驻深办事处得知这一情况后多次和该公司交涉,使他拿到了全额工资。杨进荣感激地说:“劳务办真是咱打工族的娘家人!”
该县在北京、上海、深圳、西安、兰州等地设立了固定性的办事处,派出工作人员,专门负责华亭籍民工的安置和跟踪服务,全力解决劳务纠纷,追讨劳动者工资,维护民工的合法权益。近年来共帮助外出务工人员处理劳务纠纷5起,意外事故2起,帮助外出务工者讨薪12.8万元。该县还组织劳动保障、公安、工商等部门整顿规范本县劳动力市场,保证了劳务输转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