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三农实践 > 典型经验 >
内外结合造主体 自强不息建新村
添加时间:2008-11-14 00:00    来源:点击:

——石城县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主要做法
石城县新村办

经济发展、地理区位毫无优势的石城县,连续3年100%完成省试点建设任务,年均改路100公里、改水1万人、改厕4000座,被外界称为“最为彻底、一步到位”、以空心房整治拆旧建新改造为主的建设模式独树一帜,群众自筹资金与政府补助资金比例达到10:1。工作中,没有出现影响社会稳定的不良现象,也没有增加乡村债务,确保了群众旧房拆得掉,新家建得起。我县的新农村建设能够常态化推进,关键在于依靠一套切实可行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农民的主体作用。
一、四轮驱动强化主体意识
1、通过入脑入心的宣传搅动群众。大胆创新宣传形式,不断丰富宣传内容,努力增强宣传实效,并将宣传工作贯穿始终。一是宣传手法多样化。年初,精心组织“万名群众看新村、千名骨干评新村、百幅图片展新村、巡回宣讲话新村”四大系列宣传活动,集中宣传造声势;年中,免费赠订《新农民周刊》,开通科教电视频道,将阶段性工作成果汇编成书,重点宣传促进度;理事会、乡村干部、抓点单位不定时的组织群众学习政策、交流思想、化解矛盾。形式上有集中会议宣讲、分户个别谈心、分组交流讨论、图文并茂展览,从视觉、听觉、感觉全方位、多角度冲击群众感官。二是宣传内容通俗化。重点宣传新农村建设政策规定,特别是将当年以奖代扶标准翻印成一目了然的明白表,分发到每家每户;同时注重推介先进典型,如众志成城建新村的典型,自强不息创家业的代表、勤学苦练成人才的榜样,将每年评选的“最优美村庄”、“产业致富能手”、“能工巧匠标兵”基本情况、主要事迹编印成宣传手册送书上门,编排成文艺节目送戏下乡。
2、利用切实可行的规划触动群众。牢牢把握规划的龙头作用,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任务逐年推进”。一是高起点编制好规划。高薪聘请浙江大学、江西理工大学、赣南测绘院等专业机构,对每个乡镇都进行了总体规划修编,对1566个20户以上的自然村庄按照“三图一书”以上的标准进行规划设计。规划对村庄的道路、住房、绿化、庭院进行翔实的描绘,还结合农村未来发展和农民生活需求,对农村社区、农民书屋、休闲娱乐广场、农家超市等项目进行了规划,使规划切合当地实际,符合新农村建设要求,满足群众意愿。通过规划为广大群众描绘美好的蓝图,触动群众的建设热情。二是严要求执行好规划。再好的规划,如果执行不到位,也只是废纸一张。在执行规划过程中,我县创新方法、抓住关键,积极开展以创评执行规划先进理事会、执行规划模范户、群众满意建筑工匠为主要内容的“三项创评”活动,化堵为疏,化罚为奖,让农民理事会督促群众、建筑工匠引导群众、奖励激发群众认真执行规划,使各种美好的规划变成现实,进一步吸引、触动群众,助推发展。
3、兑现公平合理的奖扶促动群众。着力完善统一规范的奖扶激励机制,确保政策的延续性,用“真金”惠民利民。一是完善优化政策普惠于民。将支农、惠农政策进行整合,形成强有力的强农政策体系。每年年初,将当年的新农村建设以奖代扶及配套优惠政策以县委红头文件公之于众,不断规范补助目录和标准,结合物价上涨因素,适当提高公共项目建设补助比例,适时增加补充鼓励采用推广新能源的补助,涵盖“五新一好”6大板块26个小项。特别是增加鼓励帮助扶持产业发展、农民培训、新经济组织发展的配套政策,使没有确定为新农村建设点的群众同样享受政策。二是兑现落实政策取信于民。建立政策公示制,将奖扶政策、补助目录通过电视公告、报刊公开等方式告之于民,增加政策透明度,提高公众知晓度;推行政策兑现承诺制,县新村办公开承诺,受理申报后3个工作日复核,10个工作日兑付相应补助资金。确保政策兑现不打折扣,增强政府公信力。
4、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感动群众。全县各级领导干部踊跃参与、服务新农村建设,积极当好“宣传员、指导员、服务员”。县四套班子领导以身作则,每月至少到所联系乡镇现场办公两天;成员单位主动履行职责,倾斜政策、帮扶资金,并及时到点提供供电、电视线路的拆迁、安装,报停、恢复等配套服务,开展改路、改水、改厕、改房、建沼气池技术培训、质量监督;抓点单位派出工作组,围绕“引领农民发展生产、帮扶农民搞好村庄整治、培训农民提升本领、教育农民倡导新风、指导村组完善管理机制”五大主要工作任务,蹲在点上领着群众干、做给群众看。
二、双管齐下增强主体能力
1、发展产业助增收,增强经济投入能力。立足本地资源状况和区域特点,适应市场需求,持之以恒落实“做优做大烟莲主导产业,培植壮大果业、油茶、生猪特色产业”的农业产业发展思路。始终坚持既定产业政策,保持方向不变、目标不降、力度不减,一抓到底。大力推行品种更新换代,与高等院校联手技术攻坚,制定烟叶、白莲等生产技术标准,对主导产业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一条龙扶持。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现产业、区域全覆盖,土地整理项目、烟水渠系配套工程、“造地增粮”工程的实施,大大改善了耕作条件,提升了产业效益。实现种植烟叶4万亩、收购12万担,种植白莲10万亩、产销干莲8000吨,两大产业产值均超过亿元。此外,7.5万富余劳力有序转移,劳务经济不断壮大。农民经济来源稳定稳步增收,新农村建设自主投入能力不断得到增强。
2、创新模式授方法,提升实践操作水平。坚持方便、实用基本要求,大力开展业务培训,提高农民群众自我发展产业、自主建设家园的操作能力。及时总结各地经验,提炼整理出《石城县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建设参考模式,印发到各新村点,进行推广;结合新农民培训,对各新村点理事会长、各合作经济组织理事长等骨干进行集中培训,培养一大批“五新一好”各领域的领头人;交通、水务、卫生、能源、建设、林业等部门采取巡回指导,就地办班等形式,大力普及改路、改水、改厕技术要点,传授看规划图纸,使用沼气、太阳能等技术要领。
三、建章立制规范主体行为
1、全面落实自主申报制度。坚持“三个优先”(村庄规模大、受益群众多优先;前期工作实、群众积极性高优先;发展潜力大、发展前景好优先)、“两个不批”(群众政策知晓度不高、参与率低于85%不批;自主建设意识不强、自筹配套资金不足60%不批)原则,遵循“九步走”规程精心选点布点。定点后,理事会对照村庄整治操作指南及奖扶标准,自主确定建设项目,作出自筹配套资金承诺,签定建设协议,做好工程投资预算,自主逐级申报。具体操作中实行“三看三批”,即,看规模,批扶持计划;看进度,批启动资金;看效果,批奖扶资金。
2、严格执行阳光操作规程。建设过程严格坚持“阳光操作”,切实尊重和维护群众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真正做到管理民主。规划编制坚持“三上三下”,反复征求意见、多次公示、认真修改,确保既科学合理,又符合群众意愿;建设项目民主确定,严格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统一招标,理事会和群众代表全程监理,保证进度和质量;资金管理实行“横向集中、专户管理、专帐支付”,做到“多个渠道进、一个口子出,一把尺子量到底、一个标准管全县”,县级统一报账,点上按季公开,接受监督。
群众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运作模式的创新和规范,促使我县拆旧房、建新村,政府除给予公共设施建设适当奖励外,不需过多投入;干部除给予指导、服务外,不需过多包揽,工作中没有留下后遗症,具有旺盛和持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