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村土布"织"就致富花
添加时间:2009-03-29 00:00 来源:点击:次
丁村,一个在人类考古史上闻名遐迩的地理名词。这个位于山西省襄汾县县城西南方5公里、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北方村落,作为"丁村人"和"丁村文化遗址"所在地,不仅珍存有一组明、清时期北方农村典型民宅四合院建筑群、一座堪称"晋南民俗活化石"的丁村民俗博物馆、一个展示丁村遗址出土情况的文化陈列馆,而且沿袭着北方劳动人民许多古老的生产方式。
在曾经出土丁村人古人类化石的河滩上,白色的贝壳依稀可寻,人们开辟成良田种粮种棉、栽树育果;丁字形状的路口,不时有牛车驶过,胡同深处、农家院旁,黑色黄色的牛或卧或站……,在一派自然、祥和中,勤劳的农民在古朴的小院里休养生息,更令人惊喜的是,丁村至今还可以作看妇女"当户织"、听闻"轧轧"机杼声。
老土布:传统民俗文化
展示生产农具的丁村博物馆第五院,老婆婆纺线染线、掏综织布成为一副亮丽的民俗风情画,她们妙手巧织的,便是有几千年生产历史的老土布。距博物馆约50米,一块大牌横悬在大路正上空,写着:丁村土布。原来,丁村除了婆婆们展示的女织图,还有一个颇具规模、传承民间土布纺织工艺的公司--丁村民俗文化开发有限公司。村里的妇女每天都在这里弄综理线,纺织原汁原味、散发棉花清香的丁村猿古牌土布。
老土布,又叫老粗布、手织布,是劳动人民时代沿用的一种纯棉纺织品。因为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轧花、弹花、整棉絮条、纺线、打线、染线、落线、整花型、整经作纬、掏综、栓机、织布、了机等大大小小72道工序,均采用纯手工制作工艺,农家妇女靠着20多种基本色线变幻出千余种绚丽多彩的图案、堪称巧夺天工、千变万化,所以,与其它纺织品相比,手工老土布具有精工细作的纺织工艺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且冬暖夏凉、透气吸汗、手感厚实、质地柔软、绿色天然,几千年来,一直被人们制成床上用品、衣服鞋袜广泛使用。听父辈们讲,他们小时候还是盖粗布被、穿粗布衣长大的。
与众多北方村落一样,世世代代的丁村劳动人民种棉织布、铺炕裁衣,将手织老土布的织造工艺手耳相传;与其它村落不同,深受丁村文化熏陶的他们,至今仍将其沿袭、创新,织出一匹匹风格独特、花色丰富的老土布。
老土布:咱的宝贝疙瘩
十几架木质手工织布机整齐排开,妇女们稳坐机上,穿综飞线娴熟有致,仿佛不是劳作而是表演绝活。悦耳的"轧札"声中精美细致的土布涌泄而出,散发着清新宜人的泥土气息,这便是--公司的纺织车间和"丁村猿古"牌土布。
"我们这代人穿粗布、盖土布长大,虽然现在的被罩好看、衣服漂亮,但常常想起土布的舒服、厚实"公司总经理李龙旺手里抓着一批织有梅花的土布,侃侃而谈,"土布亲啊,眼看那么好的土布工艺渐渐没落,我就想将这好东西让大家知道、享用,去山东、陕西等地多次考察、学习后,我就在2004年筹资货款、成立了公司。"
李龙旺和妻子王秋菊都是土生土长的丁村人,妻子心灵手巧、织布裁衣,无一不通,更是"解布"的行里手,任何一种土布的花色,只要经她一琢磨,织法便一目了然。2004年,夫妻俩多次调查市场、出外学习,成立了自己的土布公司。在各级政府的扶持下,公司注册了丁村系列商标。几年来,在传承民间老土布纺织工艺的基础上,李龙旺夫妻运用不上浆织法,引进省力省劲的脚踏式平梁织布机,创新了许多织布手法和纺织技艺,织出更多精致美丽的土布,有的宛若轻纱透布见人,有的恰如皮革厚重结实,目前有宽彩条、花格、婚庆、花卉、几何等十几个系列产品,远销太原、北京等地,不断有定购商前来洽谈、定购。
"我们都是丁村的,来老李的公司织布,不仅能挣钱,更能享受织布的乐趣,"一位性格开朗的大婶边织边谈,"以前花样少,年轻人不喜欢,现在,你瞧,想要什么花样都有,可是咱们村的宝贝疙瘩!"
老土布:新型文化产业
丁村老土布是丁村劳动人民千百年劳动智慧的结晶,更是一种珍贵的民俗文化,一笔宝贵的人文财富,一个丰厚的传统文化遗产。李龙旺凭着对土布的满腔热爱,瞅准生态布艺广阔的发展前景,依托深厚的地域文化,深挖传统纺织技艺,不仅为丁村旅游锦上添花,更走出一条产业化路子。明年,李龙旺准备做大做强,开发生产土布凉席、民俗包饰、衣服、工艺品等一系列产品,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充分展示丁村土布的魅力。
科学研究发现:老土布抗静电、防螨止痒、调节新陈代谢、防御紫外线,有多种养生保健功效,土布产业化之路前景广阔。丁村土布这一羽翼渐丰的文化产业,如何吸取传统文化精髓,依托丁村深厚的文化底蕴,走出一条更为宽广、扎实的产业化发展道路,如何将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完美结合、精彩诠释土布中蕴含的古老文化与实用价值,需要多方扶持,更需要勤劳智慧的丁村人科学规划、稳步开发,我们拭目以待。
夕阳西下,古老的丁村呈现出一种神秘而厚重,宁静而旷达的自然美,相信孕育其中的丁村土布,这朵织布机上的致富花将会越织越大,迎来红红火火、姹紫嫣红的产业化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