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业生产实践中生态因子的把握
农业生产实践要求选择恰当的耕作栽培措施,协调农作物与外界环境条件及其农作物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到优质高产持续的农产品。
在农作物与外界环境条件因子的关系方面。中国古代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外部环境因子主要包括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传统农业生产实践对于光、热、水、气等气候条件的把握,主要反映在对“农时”的关注和选择方面。农时季节不同,光、热、水、气等气候因子也不同。传统农学一贯重视与天争时,不违农时,视农时为农业生产之根本保证,强调“得时”,避免“失时”。“得时”时,气候因子的组合对农业生产最有利,能充分利用光、热、水、气条件,促进农作物生长发育。正所谓“凡农之道,厚( 候) 之为宝”[ 6]。农作物的载体是土壤,土壤主要指土壤质地、肥力、结构、水分等,也就是土壤的水肥气热状况。农业生产要采取适宜的耕作栽培措施,营造良好的土壤环境,首先要选择适宜的耕作方法,即:
凡耕之大方,力者欲柔,柔者欲力;息者欲劳,劳者欲息;棘者欲肥,肥者欲棘;缓者欲急,急者欲缓;湿者欲燥,燥者欲湿。《吕氏春秋?任地》
在耕作方法上强调把握好“度”,使土壤处于有利于农作物种植的适宜耕作状态。此外还要采取合理轮耕和因地、因时、因物耕作方法及其不同的施肥方法,不断培肥土壤,保证“地力常新”。《汜胜之书》、《齐民要术》等书中叙述了因土质、作物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耕作方法,强调对生态关系选择的灵活性。培肥土壤是中国传统农学的重要内容,王祯《农书》说:“粪壤者,所以变薄田为良田,化硗土为肥土也。”明代已形成“垫底接力”的施肥理论,如“用于未种之先,谓之垫底,用于既种之后,谓之接力”[ 7],《沈氏农书》也认为,“种田总不出‘粪多力勤’四字,而垫底尤为要紧”。清代张标详细地阐述了这个观点:
垫底粪在土下,根得深之而愈深;接力之粪在土上,根得之而反上。故善稼者,皆于耕时下粪,种后不复下也。此《素问》滋化源之义耳。大都用粪者,要使化土,不徒滋苗。化土则用粪于前,而使瘠者以肥;滋苗则用粪于后,徒使苗枝叶畅茂而实不繁,故粪田最宜斟酌得宜为善。(《农丹》)
这里重视以肥垫底,意在“化土”,化土就是培肥土壤,改善土壤环境和结构,增加有机质含量,这是增收的关键性措施。在因时、因地、因物施肥方面,清代杨山山作了全面的总结:
时宜者,寒热不同,各应其候,春宜人粪,牲畜粪;……。土宜者,气脉不同,美恶不同,随土而粪,如因病下药,即如阴湿之地,宜用火粪;黄壤宜用……物宜者,物性不齐,当随其情,即如稻田宜用骨蛤蹄角粪,皮毛粪;麦粟宜用。( 《知本提纲》)
针对作物个体之间、复合作物群体之间以及作物个体与群体之间不同的生态关系,在农业生产实践中采用茬口安排、间作套种和合理密植等措施进行协调优化和组合。在前后作搭配方面。主要通过连种、复种、前后茬安排即轮作复种来实现优化组合。前后茬安排得当,可用养结合,复种可增收,否则就增加复种不增收,其中典型措施就是豆谷、绿肥轮作。间作套种能充分地利用光、热、水、气、土壤等条件,在有限的作物生产期限内生产出更多的农产品。间作措施可以调节复合作物群体中共生作物之间的关系,针对不同作物的不同特点进行。即不仅要考虑作物层片结构及性状特点,采取高、矮作物,尖叶与阔叶作物,深根与浅根作物相结合,还要顾及用地作物和养地作物的交叉配合,只有这样处理好作物种间关系以及不同作物对外界环境条件的不同要求,间作才会成功。此类经验良多,如:
二豆良美,润泽益桑。(《齐民要术》)
桑根植深,苎根植浅,并不相妨,而利倍差。(陈《农书》)
若种蜀黍,其枝叶与桑等,如此丛杂,桑亦不茂。(《农桑辑要》)
在套种方面,则要根据植物群落演替规律进行组合,具体搭配是早对晚,快对慢,老对少。间作套种优化群体生态关系,就是要充分利用作物间的互利关系,避免其互抑互害关系,充分有效利用时、空因素为农业生产服务。合理密植是在单位面积内寻求个体与群体的合理关系。如:
树肥无使扶疏,树土饶不欲专生而族居;肥而扶疏则多秕,饶而专居则多死。……是以先生者美米,后生者为秕。是故其耨也,长其兄而去其弟。(《吕氏春秋?辩土》)
这样使作物个体和群体之间生态关系趋于合理、协调,既保持合理的群体密度,又给每个植株以充分适当的生长空间,确保单位面积产量。传统农业遵循“天地人物的协调统一”思想,把天地自然环境、动植物生长与人的生产实践活动视为统一的有机整体进行协调控制。由此形成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生态化实践及其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这对于中国现代农业持续发展乃至人类可持续发展实践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