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最好的历史时期,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连续两年稳定在12000亿斤以上,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资源利用的弦绷得越来越紧,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越来越接近极限。面对资源条件与生态环境的双重“紧箍咒”,迫切需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切实推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科学把握农业面源污染形势,切实增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第一次全国污染普查显示,2007年全国农业源的化学需氧量(COD)、总氮和总磷排放分别达到1320万吨、270万吨和28万吨,分别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3.7%、57.2%和67.4%。其中畜禽养殖源占农业源COD的96%,是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贡献者”。畜禽、水产养殖,化肥、农药和农膜等农用化学品投入是污染主要来源。与工业点源污染通过集中排污口直接进入水体不同,农业面源为分散排放,并且其污染过程从农业生产行为到排放、最终到影响环境也不是简单的直接因果关系。研究表明,我国农田化肥中氮35%在当季被作物利用,剩余绝大部分被留存农田土壤中,少量流入沟渠,最终仅有不足5%通过径流进入地表水体。因此虽然我国农业源污染物排放总量较高,但真正进入水体的量仍非常有限。
现阶段农业面源污染形势总体严峻,但也存在一些特殊性,需要我们认真研判,精确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