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理论前沿 > 论文在线 >
贺雪峰:农村金融水土不服怎么治(2)
添加时间:2015-07-17 08:22    来源:未知点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资金被抽到城市,为了支持农村发展,国家就创设政策性金融机构以保证支持资本下乡。问题是,这样的资本下乡有何益处?首先,资本下乡本来就是要分享农业GDP的,相对有限的农业GDP要由2亿多农户来分,资本分得越多,2亿多农户的可分份额就越少;其次,要借助政策性金融下乡,就说明其市场效益不行,就很可能只是为了从政策金融上套利。当前中国已有了太多资本下乡仅为获得国家政策优惠和财政补贴的例子。
  政策性金融应当支持的是一般农户。假设一般农户在进行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缺钱,只要有了融资条件、一般农户就可以增收的话,这样的政策金融倒是应当支持。真正需要较大金融支持的农民也是有的,比如创办工厂、加工运销、大规模经营的,但这样的农民已不同于一般农民,这样的农民要创业办厂就不该依靠政策性金融,而应当依靠一般金融。或者说,无论身份是农民或市民或老板,只要是创业搞大规模经营赚大钱,其行为就不再是国家需要特别扶持的农民,他们就应当到市场一般金融机构那里去筹款。
  中国2亿多普通农民是农村政策性金融应当支持的主体。但中国一般农民似乎并不缺少进行农业生产的资金,比如说没钱买种子、化肥、农药,或买不起农机。这种情况如果说还有的话,也是极少。当前中国农民普遍解决了温饱问题,一般都会有所积蓄。
  也就是说,从一般农户进行农业生产角度来看,农民并不缺钱,而如果农民想贷款投资创业,这当然要贷款,但这时的农民就不是农民而是投资人,任何投资人都必须要有市场金融的严格挑选,而不能由政策性金融来无条件支持。不然,创业投资失败了,金融支持就打了水漂。
  那么,农村到底需不需要金融?一般农民缺不缺钱呢?一般农民当然也是缺钱的,当前农村民间借贷利率一般在10%以上,就说明农村还是缺钱的。农村中一般农民所缺的钱并非用于农业生产,而是用于生活目的,比如人生周期中的婚丧嫁娶、人情消耗、子女上大学的学费、突然生病住院、建房以及各种应急费用,这些费用较大,很多时候是突然就要支出,而手头缺钱就需要借贷,即使高息也要借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