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和生活习惯的改变,三四十年前我国农村使用的不少工具废弃了,如耕地的犁、量米的斗,以及独轮车、纺线车等,就连农村的孩子对这些物件儿也感到陌生。
近年来,城里人对乡村风光的向往与日俱增,绿色的田野、老旧的农具、新鲜的农家菜,重新唤起了人们对于乡土风俗的某种眷恋。
“‘上山如猛虎,过河水上漂’,这说的是独轮车;‘木龙,木龙,越摇越红,供吃供穿,确保平安。’这指的是纺线车。”陕西西安临潼区72岁的李树森,一边把玩着自己做的木质农具模型,一边念出了父辈教给他的儿歌。
2010年开始,干了一辈子木匠的李树森和老伴王月琴凭借农村生活经验,开始把老农具用桃木做成“微缩版”,这些工艺品不仅按照比例复制,板车的轮子、风箱的把手都能够移动、伸缩。“做农具太费工夫,不赚钱,但我就是想给后人们留下点东西,让他们知道祖祖辈辈在农村的生活是啥样子的。”王月琴说。
如今李树森的这门手艺已经被命名为“栎阳木刻”,入选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他家里的一间屋子摆满了各色农具模型。老两口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年轻人了解传统的农耕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