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坚持规划先行。以县(区)为主体,坚持规划先行。各县(区)必须切实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按照城乡发展一体化,以及淮安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圈两带多片区”、“串点成片”的要求,即重点建设黄河故道高效农业带、环白马湖休闲观光农业带、淮金线现代农业产业、宁涟路高效示范农业等产业集群载体,通过项目带动资金整合,集中投入,打造亮点。每个县(区)都要明确一个重点,实现“一县一特”,使城乡发展能够相互衔接,产业形成优势。洪泽县应以江苏食品科技产业园、淮阴区以国家农业科技园为重点,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加大项目资金投入,实现产业做大做强。
二是坚持项目带动。要继续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要求,以项目带动资金整合。要建立项目申报联席会办制度。对以县级为主体的项目申报,须经县党委或政府分管负责人召集相关部门负责人共同会商把关;对以市区为主体的项目申报,由市直部门根据项目区建设内容和项目投向要求,和区共同商定具体支持方案。对重点片区建设中需要市级层面协调解决的事项,由市政府领导召开联席会议商定解决。要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对重点园区项目建设,凡涉及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有重点地组织水利、开发、交通、国土等部门向上申报项目,实现投入相对集中。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每个县(区)按照统筹规划、集中投入、规模开发、连片推进的要求,建设1—5万亩以上连片开发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由于高标准农田建设涉及到发改、农委、开发、水利、国土等多个部门,要切实加强资金整合,可在各相关部门向上争取项目时,各县(区)要因地制宜地做好扎口把关工作,实行集中申报,达到集中投入,以提升项目区建设的品位。同时,在项目招商引资时,要有目的的向本地已确定的重点产业、重点园区倾斜,形成共建合力,避免各行其事。
三是坚持预算编制环节入手。各县(区)财政部门要以项目规划为引领、重点产业为平台,加强财政资金整合,将水利、国土、农业开发、农机等项目资金,重点用于培育和提升一批现代农业生产与新型农业产业培育、农业科技成果和现代农业装备应用、农业功能拓展和农民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培训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
四是坚持考核推动。各县(区)要建立涉农资金整合领导小组,由政府办牵头,对项目申报实行扎口把关。建立项目上报评审机制,各相关部门对所有申报的涉农项目,由财政部门集中提交项目评审领导小组审查,由县(区)政府分管领导牵头会审确定,并由相关部门做好项目公示、检查验收等工作,从而避免项目决策的随意性,提高项目决策的有效性。要充分发挥财政、审计等方面的监督作用,加强考核、跟踪监管、绩效评价,防止借整合资金名义挤占、挪用支农项目资金,确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