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理论前沿 > 论文在线 >
提高补贴的精准性和指向性
添加时间:2014-09-01 10:21    来源:未知点击:

       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明确表示,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按实际粮食播种面积或产量对生产者补贴试点,提高补贴精准性、指向性。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完善补贴办法,继续推进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试点等。这是随着形势的变化,对农业补贴政策做出的进一步调整。通过明确补贴目标、调整补贴思路等,探索形成农业补贴真正同粮食生产挂钩机制,让多生产粮食者多得补贴,将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更有效地避免耕地“非粮化”现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如何着力提高农业补贴的精准性和指向性?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突出支持粮食作物生产,着力提高农业补贴的精准性。突出补贴重点,改进补贴资金发放办法,在核实实际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基础上,将补贴与产量直接挂钩,使补贴政策效力直接体现到农产品产量上。同时提高补贴额度,促进稳粮增效。当前粮食生产扶持额度逐年提高,但与物价上涨幅度相比差距较大,刺激农业主体种粮积极性有限。以农资综合补贴为例,补贴标准长年稳定在每亩30元~50元,与每年突飞猛进的农资价格相比,可谓杯水车薪。
    突出“谁种粮,补贴谁”,着力提高农业补贴的指向性。使补贴直接瞄准实际种粮户,继续实施种粮大户补贴,并在增量资金中进一步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加大对农业科技投入、现代种业、农业结构和品种优化的支持力度。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来要稳定存量,调整增量,向种田能手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因为农业的补贴空间还很大,今后新增的部分要进行调整,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向种粮大户倾斜,向规模经营倾斜。这样既能发挥刺激粮食生产的作用,又能保证国家能够收购到更多的粮食,增加粮食储备,保证粮食安全。
    健全农产品价格波动与农业补贴、储备及低保补贴联动机制。国家制定目标价格,一般不再入市收购,使农产品价格更多地由市场决定。农民随行就市进行销售,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国家将目标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差额直接补给农民,既保障了农民收益,也理顺了市场关系。研究制定“托底收储”机制,即在粮价过度下跌时,政府直接或间接入市,按市场价格收储。建立中央、地方储备调控联动机制,在进一步明确中央、地方粮食事权的基础上,加强中央、地方储备在调控市场时的协调运作,形成调控合力,提高调控效率。中央调控储备主要用于调节年度间丰歉和季节性供求失衡;地方储备主要用于解决地区性市场供求失衡、应对地区性突发性事件、满足居民口粮等应急需求。同时,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不受农产品价格上涨影响。
    完善制度加强监管,确保农业补贴落到实处。加强统一指导,强化地方基层管理部门在品种面积核实、处理农民投诉、资金发放到位、资金安全监管等方面的责任,充分发挥基层财政就地就近监管的优势,将农业生产补贴资金全部纳入乡镇财政监管范围,确保补贴资金安全落实到户。
    农业补贴作为向农村倾斜的公共财政,在维护农业发展、保障农业安全、促进农民增收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总之,我国农业补贴政策应总体按照“保供给、促增收、抗风险”方向进行调整。“保供给”即确保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这始终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促增收”即促进农民、农业主体收入持续增长,将始终是我国“三农”工作的立足点;“抗风险”即提高农业主体对抗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将是我国农业下一步发展最需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