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理论前沿 > 论文在线 >
李忠峰:提高农业补贴的精准性和指向性(2)
添加时间:2014-08-29 10:32    来源:未知点击:

    农业补贴需进一步调整
    我国的农业补贴政策从2004年在全国范围推开至今已进入第十二个年头,目前形成了以“四补贴”为基础,以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农业重点生产环节补贴等为补充的基本制度框架,为粮食产量连年增长,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发挥了重要而关键的作用。
    但随着形势变化,现有农业补贴政策也表现出一些问题,如补贴总量不足,标准相对偏低,结构不尽合理,管理机制不完善等。
    当前我国农业补贴的资金投入渠道较多,分散在政府各个部门,难以形成支农资金的整合效应,降低了补贴的效率。而且,农业补贴力度也不够。以2013年为例,我国农业补贴总金额达到1662亿元,金额虽逐年增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欧美国家直接补贴占到农民收入的40%,我国只有3%左右。无论按照我国情、政策还有WTO的要求,都有很大的补贴空间。
    更大的挑战还来自高成本时代农业的到来。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农资、土地、劳动力等农业生产要素的成本会出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农业高成本时代的到来,预示着农业高成本若与资源制约增加、生态环境约束趋紧的影响相互叠加,有可能使农业发展陷入长期停滞,最终会影响整个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农业发展进入高成本阶段,更应该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补贴力度。这是许多国家的农业政策调整的基本经验,也是今后我国应对农业比较效益持续下降、提高农民种粮务农积极性和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积极性的重要举措。
    目前实施的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虽然能有效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但也逐步显现出一些新问题新矛盾,如导致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扭曲,市场作用未能有效发挥;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倒挂,进口压力日益加大;农业资源环境形势严峻,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等。因此,必须进一步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指向性,健全主要由市场决定农产品价格的机制,农业补贴要不断调整,发挥“精准”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