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峰论坛】张显斌:坚定不移地走符合中国国情的棉业发展道
添加时间:2013-01-08 21:53 来源:点击:次
尊敬的周会长,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
这次大会安排我发言,题目是宏观调控政策与中国棉业可持续发展。这个题目我觉得有点大,所以我今天想讲的题目叫做——坚定不移走符合中国国情的棉花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我讲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由棉价暴涨暴跌说起。棉花市场化改革以来,中国国内的棉价大波动主要有两次,第一次是2003年度,当时的棉价最高涨到18000多,后来跌到不到12000,最近一次是2010年,棉价最高涨到31000多,期货上涨到37000多,去年跌到不到19000块钱,棉价每一次暴涨暴跌这种大波动,最后受伤的是棉花收购加工企业、纺织用棉企业等实体经济,有的甚至关门倒闭。对种植棉花的农民来讲,心理上也会产生不良影响,棉价暴涨以后农民植棉积极性和期望值上去了,来年面积增加了,产量也上去了,但是棉花价格又跌下来了,带来的后果是增产不增收。每一次大的波动产生的负面影响都需要很长时间来消化,包括2010年棉花价格上涨,这种消化可以说到现在为止我们还在为那一次的暴涨来买单,这些教训非常深刻。
第二、临时收储政策的出台和效果。保持棉花价格的相对稳定,是维护我国棉花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这也是整个业界的共识,国家在宏观调控的政策上也在不断的探索,努力想做到这一点。1999年国家放开棉花购销价格,经过几年的实践,国务院于2003年决定组建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通过储备的吞吐调节抑制市场价格大幅波动,稳定生产,保障供应。储备棉的实践证明通过蓄水池作用,可以有效缓解市场因市场供求价格波动带来的周期性问题,2008年之前,我们储备调控主要是新疆,那时因为新疆会出现一些卖棉难,国家一出手收购二三十万吨就解决问题了。但是随着形势的变化,过去那种调控经验也不断地被颠覆,尤其是2008年,当时棉价下跌的时候,有关部门商量说收多少可以解决问题?当时说最多收购一百万吨,因为那一年金融危机非常严重,结果那一年收储272万吨。即使如此,当时的棉价也没有大幅度的回升,是一个非常缓慢的回升,这说明金融危机对市场放大的影响非常厉害,2008年我们收储272万吨,总体上对于稳定当时棉花价格,保护棉农利益还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09年又将这部分资源投放市场,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需求大幅增长带来的矛盾。但是,这种因阶段性供大与求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是事后调节的办法,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生产需求周期上的矛盾。为了克服价格大起大落带来的生产大上大下的矛盾,必须要进一步完善收储调控的运行机制,使一种预防性措施达到稳定市场预期的目标。所以经国务院批准,从2011年起,完善收储调控,把国家在棉花主产区临时收储皮棉的措施常态化,建立棉花临时收储制度,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合理制定棉花主产区皮棉临时收储价格,并在棉花播种前公布。新棉上市后价格低于国家制定的临时收储价时由中储棉公司敞开收储,这种安排主要考虑在棉花播种前公布收储价格,可以使棉农、用棉企业事先做好各自的生产计划,目前棉花流通领域已经是竞争性市场结构,通过收储保证皮棉价格稳定,同时建立皮棉收储价格与籽棉收储价格挂钩的机制,有利于稳定籽棉价格,保护棉农利益,同时也具有可操作性。临时收储政策去年9月8日开始启动到今年3月31日结束,累计收储棉花312.5万吨,新疆棉111.7万吨,由于有这些措施,在前期国际棉价大幅波动情况下,确保了国内棉花市场的运行基本平稳,避免了棉价大起大落情况的出现。去年底以来国内市场棉价基本稳定在19300到19600之间,籽棉收购秩序也比较好,三级籽棉收购价基本稳定在4到4.2元之间。
客观评价2011年度以来实施的临时收储政策,用两句话概括,保持了国内棉价的基本稳定,给生产经营企业创造了可预期的市场,保护了棉农利益,有效防止今年棉花生产大面积滑坡。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任何一个政策并非是十全十美,实行临时收储政策本来就是一个不得已而为之,一个两难的选择,从稳定中国棉花生产的角度看,我们收储价格应该再高一点,但是从维护纺织出口竞争力角度来看又不能太高,这是我想讲的第二方面内容。
第三、市场走势和棉花政策的取向。现在来看,如果国际经济形势今明两年没有大的好转,全球不出现极端天气情况下,全球棉花产需依然是产大于需,内外棉价差比较大的局面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期,对这个问题究竟怎么看?
首先,国际棉价尤其是最近大幅下跌的主要原因,是在全球棉花增产的背景下,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导致需求进一步萎缩,放大了供大于求的矛盾。
第二、有人建议放开棉花进口,多用进口棉来降低成本,促进出口,实际上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价格下降并非能扩大需求,相反会进一步抑制需求,还会带来恶性竞争,这方面我们一定要挺住,棉花市场就是要稳定。
第三、棉花行业目前遇到的困难,需求是根本,棉花价格不是主要问题,我记得我临来之前,看到网上有一篇新闻,是记者采访广东佛山纺织协会的会长和秘书长的,他讲的观点我很赞同。他说实际上在成衣产出品中原料成本不是矛盾,人工成本上涨幅度很大,还有能源成本这都是越来越突出的矛盾。在成衣中,棉花原料成本占的比重已经很低了,我这么一件衬衫,他们算过一笔账,一件衬衫平均350克,用棉花不会超过500克,按照棉价2万块钱一吨算,一件衬衫原料成本不会超过10块钱,棉花价格即使涨2000块钱一吨,增加的成本也不会超过一块钱。可是我们在商场里面看一件衬衫卖多少钱?少则几百块钱,多一点上千块钱。
未来棉花政策的取向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中国棉花必须主要立足国内生产,我们有强大的内需,十几亿人的用棉需求,如果过度依赖国际市场,第一谁可以给我们供应那么多?第二价格会是什么水平?现在我们国内需求来看,城乡年均居民衣着消费需求支出这些年每年大概增长15%左右,尽管现在纺织出口不是很好,但是我们看纱的产量,一到四月份基本保持在14.9%的增速,中国棉花生产必须主要立足国内,进口只能作为一种补充,因为我们有强大的内需。
2.保持棉花生产和市场价格的基本稳定是促进棉花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所必需的环境。
3.中国的纺织出口要走提高附加值的路子。这方面我也很高兴地看到,最近纺织工业联合会发布了《建设纺织强国纲要2011-2020》,在我国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也在弱化的背景下,调整加快我国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的转变,应该说已经成为一种发展的必然趋势。过去靠粗加工,靠出口量赚取少量加工费的路子只会越走越窄,甚至没有出路。在这方面纺织行业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已经在往这个方向转化。今年一季度纺织品服装的出口数量、金额和平均单价,分别比去年同期降0.4%、2.9%和2.5%,其中棉纱线出口是量价齐跌,出口数量、金额、单价,同比下降18.6%,29.1%,12.9%,棉布的出口是量增价跌,出口数量、金额、单价同比分别增长7.1%,下降6.8%和10.9%,今年一季度国内棉花价格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5.3%,国际市场的棉价同比下降了50.2%。
上述现象表明,在国际金融危机加剧,需求萎缩的背景下,由于我国棉花原料、劳动力成本已明显高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在棉纱等粗加工环节的竞争优势明显有所减弱,但在服装等深加工环节仍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我也始终认为目前我们遇到的困难是国际大环境造成的,前面周会长讲到的很多观点我非常赞同,而且周会长提出,面对这种形势我们要同舟共济,我们更需要着眼长远,化危为机,苦练内功,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对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对中国实现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的转变我们更加有信心。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想法,有不妥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以上发言根据同传整理,未经本人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