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海南省农业厅在海南万宁市举办槟榔干燥技术培训班,来自全省13个市县农业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槟榔干燥大户等近150人参加了培训。
近年来,在海南省委、省政府坚持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不动摇和推进海南热带特色现代农业等一系列政策的指导下,海南槟榔产业发展迅速,成为仅次于天然橡胶的第二大热带经济作物,也是全省经济支柱产业之一。2011年海南槟榔全省槟榔种植面积已达118.8万亩,从事种植槟榔的农民约50万户,近230万人;种植面积达万亩以上的市县13个,鲜果产量约65万吨,占全国产量的95%。槟榔产区农户卖鲜果总收入已达40多亿元,干制初加工增值10亿元以上。槟榔产业在海南农民收入中的贡献率高达15%。
但是,伴随着槟榔种植业的快速发展,其产地加工的问题也凸现出来。首先是干燥技术落后。农户加工槟榔通常使用简易棚房、蒸煮炉、烘干炉灶、蜂窝煤煤炉等传统设施,生产技术落后、劳动强度大、卫生条件差,产品质量安全没有保证。其次是加工能耗与成本高。传统土炉烘烤槟榔的燃料主要为木材和蜂窝煤,以一年加工槟榔鲜果14万吨计,每年需消耗木材和木糠约23.8万吨(消耗煤4.96万吨),加上人工成本,槟榔干果实际生产利润率不高。第三就是环境污染严重。由于传统土炉设计不合理,排放大量烟尘,污染严重,主产区(13个市县)在生产季节--每年的10月到下年的2月,烟尘漫天,严重时道路能见度仅1-2米,对交通安全构成极大威胁;同时,生产者健康得不到保障,影响到当地居民和游客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这不仅制约了槟榔产业的健康发展,而且与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目标极不协调。
因此,当地政府组织槟榔干燥大户对现有设施进行了多次改进,均未取得理想效果。为尽快改变这种现状,农产品加工局组织有关科研单位联合攻关。科研人员经过近半年的努力,通过对槟榔干燥现状调研、干燥特性与工艺研究,完成了干燥设施设计和技术操作规程编制,并在万宁市长丰镇马坡村,分别建设了砖砌热风烘房、轻钢板热风烘房和轻钢板热泵烘房三种烘干设施,进行槟榔烘干的试验示范。通过实验,这三种设施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生产方式的改变,不仅保护环境和保障当地民众的身体健康,而且生产成本比原来降低约0.35元/斤,售价提高1.5元/斤。试验示范设施受到了槟榔干燥大户、当地政府的欢迎,纷纷表示,新设施的推广将推动槟榔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通过槟榔干燥技术联合攻关,成功地探索出了主管部门主导,整合科研力量、集中发挥各自优势联合攻关,地方政府、设备制造企业和农户共同参与试验示范的多级联动,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技术瓶颈的有效方式。海南省农业厅和万宁市政府今年将投入1400万财政资金,对采用新型干燥设施的农户给予补贴,这将对推广利用这些新型设施,带动海南地区农产品产地加工技术水平的提升,提高农民收入,促进槟榔产业可持续发展,发挥巨大作用。
培训班采取互动方式,老师深入浅出地讲解新型干燥设施的原理和操作规范,学员对不解的问题积极提问并与老师讨论,气氛热烈,培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