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三农项目 > 部委工程 >
“十二五”,现代农业是怎样一幅蓝图?(2)
添加时间:2012-08-06 09:48    来源:未知点击:

——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解读
    培育壮大现代农业新型经营主体
  “要适应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加快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破解‘谁来种地’难题。”这位负责人说。
  据介绍,“十二五”期间,我国将鼓励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建立农业经营能力审查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风险防范制度,适时提出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等适度规模经营主体的具体扶持政策。力争到2015年,50%以上的县、乡两级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规模经营农户占总农户的比重明显提高。
  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带动能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自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领办或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一批专业合作社培训基地,大规模开展专业合作社人才培训。将鼓励科研人员和农技推广人员到农民专业合作社任职、兼职或担任技术顾问,允许按贡献大小从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相应报酬。鼓励大学生直接到农业生产领域或专业合作社创业就业。力争到2015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成员覆盖率由现有的17%提高到45%以上。
  此外,我国还将全面清理取消涉及龙头企业的不合理收费项目,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积极协调将中小型龙头企业纳入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和信用担保资金支持范围,推动落实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向龙头企业倾斜、政策性金融机构加大对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和农产品收购支持力度等扶持政策。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支持开展物流信息、质量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力争到2015年,培育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加工水平高、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现代农业示范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为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进程,2009年11月,农业部决定开展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工作。2010年8月,在省级农业主管部门推荐和省级人民政府同意的基础上,农业部确定第一批52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今年年初,农业部又认定了第二批101个示范区。这些示范区充分发挥了引领带动作用,在主导产业生产能力、基础设施保障水平、农业生产经营水平等方面均走在了全国前列,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第一梯队。
  这位负责人表示,“十二五”期间,将继续加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按照发展水平先进、区域优势和产业特色突出、转变发展方式走在前列、规模范围科学合理的要求,继续做好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认定工作,力争到“十二五”末,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总量达到300个左右。积极推动基本建设投资、农业补贴、现代农业发展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涉农项目和资金把示范区作为支重点。积极组织开展农垦现代农业示范提升活动,提高100个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鼓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立足本地实际,设立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强示范区建设指导和评价管理,推动形成“比、学、赶、帮、超”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
  同时,充分发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先行先试作用,把示范区作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突破口”,作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排头兵”,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试验田”,着力创新体制机制,破解发展难题。在示范区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创新农村金融保险服务,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为示范区提供多种形式的融资服务,积极争取开发性金融加大对示范区建设的信贷支持,力争到2015年,开发性金融支持示范区的信贷规模达到500亿元。以示范区为主体,积极整合性质相近、用途相同、使用分散的各类支农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全面加强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
  这位负责人表示,“十二五”期间,全面加强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农业野生植物保护,推进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点(区)建设。建立完善农业野生植物监测预警、鉴定评价体系和微生物、主要农作物等农业遗传资源登记制度,构建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机制。
  切实加强草原特殊资源管理,保护草原生物多样性;依法推进基本草原划定并实施严格保护,确保面积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用途不改变。建设一批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水生生态修复示范区,保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的水生生物珍稀濒危物种有效保护率达到60%以上。“十二五”期间,累计放流各类水产苗种1500亿尾。
  制定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规划,建设一批综合防治示范区。扩大农村清洁工程建设规模和范围,集成配套推广节水、节肥、节能等实用技术,推进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继续实施农村沼气工程和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创新沼气项目管理和补贴方式优化建设布局、完善政策措施、加强绩效考核,着力提高沼气使用率,力争到2015年适宜农户沼气普及率超过50%。因地制宜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力争到2015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80%。
  同时,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监管,强化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普查和监测预警,实施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治理和禁止生产区划分试点。建立健全水域污染治理机制,加强渔业资源调查和水域生态环境监测。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草原保护与建设、退牧还草等重大工程,力争到2015年累计治理“三化”草原1.35亿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