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三农项目 > 部委工程 >
一村一品工程
添加时间:2009-07-06 09:40    来源:未知点击:

  “一村一品”最早出现于日本。我国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在部分农村地区开始“一村一品”的尝试和实践。新农村建设提出后,农业部通过调研和总结,建立了发展“一村一品”的联席会议制度。2005年11月5日,“一村一品”就正式高调亮相陕西杨凌。2006年5月25日,全国发展“一村一品”经验交流会在江西南昌举行,会议作出了一个重要判断,即“一村一品”已成为我国村级经济的主体。2007年1月8日,农业部下发《关于加快发展一村一品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实现一村一品所在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所在乡镇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幅2个百分点以上。
  名词解释:
  “一村一品”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日本大分县,其经验成了许多国家效仿的模板。所谓“一村一品”运动,就是一个村子的居民为了提高一个地区的活力,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自力更生,建设家乡,挖掘或者创造可以成为本地区标志性的、可以使当地居民引以为豪的产品或者项目,并尽快将它培育成为本地乃至全世界一流的产品和项目。这样的项目不仅仅是农特产品,也可以是特色旅游项目,文化项目。
  总体目标:
  2007年9月27日至28日,农业部、国家外国专家局在陕西杨凌召开全国发展一村一品工作会议。会议指出,从2008年起,农业部将结合实施一村一品特色产业项目,每年推出150个左右一村一品示范专业村,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在全国形成1000个左右有龙头带动、有知名品牌、有较高市场份额和增收潜力的专业村、专业乡镇。
  相关数字:
  2008年以来,一村一品专业村已达4.3万个,占全国行政村总数的6.8%,经济总收入达到1.2万亿元;专业村农户数为1900多万户,占到全国农户总数的7.8%;专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5085元,是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2倍。
  各地政策:
  福建:2009年项目计划支持特色蔬菜、名优果茶、食用菌、特色畜禽等几大类产品,在全省约15个村(产业中心村)实施。1个村只能申报1个项目,每个设区市农业局筛选推荐2个项目(含畜禽、茶叶),每个项目补贴6-7万元。项目实施村原则上必须是“2008年度农业部一村一品专业村发展情况调查表”中的一村一品专业村。以往年度已经扶持的项目实施村,原则上不再扶持。
  陕西:2009年一村一品特色产业项目在该省“一村一品”示范村中择优选择,每市(含省管县)申报1个,以往年度农业部已扶持的项目实施村,原则上不再扶持。
  海南:2009年将实施“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通过典型示范,建成100个有特色、有品牌、有市场并形成产业优势的专业村、专业镇。
  河南:2008年“一村一品”专业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比河南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14.1%。目前,该省已形成一村一品专业村3100个,全部专业村的主导产品销售收入为44亿8800万元。
  媒体观察:
  “一村一品”产品路在何方?
  “一村一品”的提法也不是绝对不好,问题的关键是这种小规模生产的产品卖到哪里去?在许许多多的地方是不具备小宗产品的销售、加工条件的。问题就是政策的制定者与市场营销常识的脱节。在许多农村还无从谈起工业化生产的当今,“一村一品”就显得势单力薄,可以“一乡一品”或“一县一品”,使产品在量上形成一定规模。从产品销路需要出发,各地都要有相应的交易市场,这种交易市场应该具有吸纳全国各地经销商能力,按现有的行政区划来讲,每个地区至少要建设一个大型交易市场,而且要有全省甚至于全国的区域战略规划,各地大型交易市场又要有各自的产品特色,不能重复建设,只有实现了大型交易市场的建设,“一村一品”所生产出的产品才有地去卖;当产品数量上形成规模时,要进行深度加工也才有足够的货源。对“一村一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后,才能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只有做到农民不用对销路发愁了才有生产的积极性。现实中,一些地方干部也在为“一村一品”的产品四处奔波,付出的辛劳也着实令人感动,可在市场经济环境里更需要的是市场的智慧眼光。在不具备产品流通市场的地方,“一村一品”是不可冒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