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大粮仓,拜托黑龙江”。温家宝总理曾这样说道。这既是国家对黑龙江的殷切期望,同时也点明了黑龙江农业在国家的战略性地位。农业是黑龙江支柱产业之一,在全国率先实现现代化大农业是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而农业现代化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作为农村金融服务主力军,扎根农村,服务农民,助力现代化大农业发展,与祖国大粮仓和谐共赢,是黑龙江省农信社的根本宗旨和永恒追求。
多年来,黑龙江农信社始终坚持“立足‘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市场定位,把自身发展置于全省中心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勇于担当农民发家致富的“铺路石”,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的“助推器”。特别是省联社成立后,通过深化产权制度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强化经营管理,创新金融服务,加快了向现代金融企业迈进的步伐,探索出一条合作金融与“三农”互惠双赢的创新发展之路。由于成绩突出,2011年,该省联社被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粮食生产贡献奖”和“金融机构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突出贡献单位奖”。
业务创新填补金融服务空白
为了深入了解黑龙江省农信社的金融服务,笔者来到基层信用社进行采访。在庆安县平安镇安平村张粉房屯授信农户刘春风家中,老刘向笔者介绍了农户联保授信贷款“一证通”使用情况。他说:“一证在手,贷款不愁,不用找人,不用说情,啥时用款啥时办,随用随贷,信用社实实在在为我们农民办了一件好事,感谢政府,感谢信用社。”
为了消除金融服务空白点,不久前黑龙江农信社又在村屯开通了农民金融自助服务终端业务,主要解决了农民在以往办理存取款、余额查询、缴费等业务中路途远、时间长、不方便的问题,真正将金融服务送到了农民的家门口,使农民享受多渠道、全天候、与城里人同样的现代化金融服务。
笔者在宾县宾州镇冯家岗屯见到了农民金融自助服务终端。摆放这台终端机的室内有一群农户正在办理存、取款业务,笔者采访了几个农户,农户王金山说:“原来我们要赶早到城里去存钱,又费时又费力。有了这个机器,我们存款太方便了,在家门口就可办理业务。信用社处处为咱农户着想啊。”村民杨红超激动地说:“我儿子在外地打工,原来汇回的款我要到几十里地的城里去取。现在好了,咱享受了现代化的金融服务,家门口就可取了。并且取粮补什么的也不用排队了,太方便了,信用社就像亲人时刻为咱着想。有了这些便利条件,咱种粮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据了解,2012年,该省联社以突破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为方向,加大金融创新力度,不断提高服务“三农”的充分性和满意度,提出了让农信社整体形象在龙江大地上“亮起来”的目标,为“三农”提供多层次、广覆盖,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在投放720亿元传统农贷的基础上,大力调整信贷结构,再投放贷款350亿元支持现代化大农业、城乡一体化、实体经济和民生事业发展。全省农信社涉农贷款从改革前的101.5亿元增加到861.2亿元,增长8.4倍,占各项贷款余额的72%,农户户均贷款由改革前的4000元增加到现在的3至5万元,农户贷款有效需求满足率大幅提高。积极支持15.3万户小微企业发展,投放贷款276.4亿元。以大庆市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为代表的一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相继成立,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领域进一步拓宽。其中,大庆市联社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成立一年来,累计为145家小微企业发放贷款13.8亿元。另外,深入推进与鑫正、北大荒、晨能、均信等担保公司合作,累计为965户企业发放担保贷款37.7亿元。他们还促进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并由财政部门以国家扶植农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设立风险保证金,由农信社放大相应倍数,支持种粮大户的贷款需求。他们与财政厅研究实行以农民粮食补贴资金作质押,解决部分农户小额贷款需求;与政策性担保公司和优秀民营担保公司全面合作,拓展抵押担保方式,倾力打造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机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设施农业、科技农业、土地规模经营和农产品流通大市场等示范项目。近年来,针对上述领域已累计投入近100亿元信贷资金支持现代化大农业示范项目。为了更好地支持县域经济,近年来,该省联社组织创新研发了“丰收时贷”、“稻时贷”、“企明兴”、“致富圆梦“和”互助惠”等系列信贷品种。其中,“丰收时贷”和“稻时贷”分别荣获全国银行业协会“2011年服务小企业和‘三农’十佳特优金融产品奖”和“2012年服务小微企业及‘三农’双十佳金融产品奖”。为了有效支持城乡一体化建设,省联社制定了沿乌苏里江四县市小城镇建设信贷支持指导意见,已经累计投入信贷资金近亿元。省联社会同省财政厅、旅游局出台了支持全省乡村旅游名镇建设管理办法,指导各级农信社累计投入信贷资金近5000万元。同时,积极支持惠民生工程。坚持免费代发农民各种补贴、乡村教师工资等业务。仅2012年,全省共代发农民粮食补贴、低保金、教师工资等达70多亿元。灵活确定贷款期限,粮食种植贷款期限原则上最长可约期18个月,个别贷款期限可视情况延长,确保贷款期限与粮食生产和销售周期基本一致。
打造现代金融服务现代农业
逐步降低了整体贷款利率水平,全省普遍下调贷款利率1至2个百分点,全省农民年减少利息支出2至4亿多元。2012年,累计为1.3万农户发放自建房贷款5.5亿元;为2000余名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发放贷款0.2亿元;为2.9万多名农村青年、农村妇女发放自主创业贷款11.6亿元;为4500多名返乡农民工发放创业贷款近2亿元;为2.1万名城镇下岗人员发放再就业小额贷款6.5亿元;投放贷款2.2亿元,支持63户农户发展农家乐、渔家乐等乡村旅游;投放贷款2.9亿元,支持小城镇建设项目12个。此外,投放贷款2.1亿元,支持旅游名镇建设项目25个;投放设施农业贷款7.9亿元,扶持棚室蔬菜种植面积12.5万亩;投放农村消费贷款45亿元,有力拉动了农村消费需求。
他们还实施营业网点升级改造工程。投资26.3亿元,改造营业网点1250家。与交通、兴业银行、中国人寿等18家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出柜面通、第三方存管、贵金属销售等业务;在电子汇兑支付结算系统已经覆盖全省所有乡镇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电子银行功能,拓展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业务客户群体,让农民坐在家里即可享受到综合性金融服务。累计发卡量达855万张。不断丰富、提升银行卡服务功能,实行“五免”优惠政策,使“鹤卡”真正成为农民享受现代金融服务的贴身载体。基础性金融服务延伸到村屯。2011年5月在东北三省率先推出创新型金融产品——农民金融自助服务终端。目前,已在全省布设终端机3004台,全省行政村覆盖面达35%,惠及农村人口800多万人,农民可以办理存取款、转账、个人贷款还款等业务,农民足不出村存取款,被誉为农民家门口的银行。
机制创新探索支农新模式
漠河县的北极村由于依山傍水,景色秀丽,北与俄罗斯隔江相望,因而这里成为有名的旅游胜地。笔者在北极村采访时,发现一个小村中居然聚集了中农工建等众多的金融机构,对当地信用社的经营构成了极大的竞争压力。漠河县农信联社理事长方林告诉笔者:“面对越来越白热化的竞争局面,我们必须想出路。我们认真学习落实省联社精神,认识到股改是我们联社当务之急,股改才是可持续发展的良药,只有股改才可安身立命可持续发展。”2011年初,漠河县农信联社及时向大兴安岭农村商业银行提交了进行股权改造的请示,把漠河县农信联社改造为大兴安岭农商行的子公司。这一想法得到了大兴安岭农商行领导的高度认同,并在去年改制成功。
据了解,黑龙江联社为了更好地服务“三农”发展,全省农信社进行了改制工作。到目前共改制组建了大兴安岭、黑河、伊春、东宁、虎林、友谊6家农商行,由农信社发起成立了7家村镇银行,通过逐步引入战略投资者,以完善法人治理为标志的现代农村金融企业制度正在全面构建。并完成黑河、大兴安岭地区县级联社股份制改造试点。借鉴齐齐哈尔市区联社综合改革试点经验,全面推进林甸、桦南、鸡东3家高风险联社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实施了包括信贷管理改革在内的综合性“防新”措施,加快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夯实。同时启动实施稽核管理体制改革,“统一管理、独立运行、全面监督、责权分明”的行业审计管理体系初步建立。另外,完成齐齐哈尔市区联社和黑河农商行的流程银行建设试点,为推进全面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创造了条件。完成双鸭山市区、集贤联社客户经理制试点,综合业务营销机制启动实施。全面推行柜员制,服务模式逐步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变。完成2011年度市、县农信社领导班子经营管理考核评比,科学有效的履职评价体系初步建立。完善等级社考评办法和薪酬分配指导意见,薪酬管理体系日趋健全。企业年金制度正式启动,激励和约束机制更加完善。各项改革的稳步推进,体制机制的创新转轨,使农信社不断焕发出勃勃生机,加快了向现代金融企业迈进
的步伐。
管理创新打通发展“高速路”
为了更好地服务“三农”发展,黑龙江农信社组织上万名员工用半年时间,对全省近200万农户的基础信息、信用等级和授信额度全部录入信贷综合系统,实行电子化动态信息管理全覆盖。所有网点开通了影像声采集系统,对农户贷款全面实行面谈、面签和影像声资料采集。全面推行公示制度,布设1.3万块制式宣传栏,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实行阳光办贷制度,推行“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坚决杜绝暗箱操作和违规办贷行为。建立违规处罚和举报奖励机制,聘请行风监督员1146名、设立举报箱1503个、公布举报电话102部,多渠道、多手段严控新增贷款风险。他们按照“锁定基数、新老划段、明确责任、强化考核”的原则,建立电子台账信息,实行“四条线”“三个包”方式管理,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全面清收方案和推进个性化清收措施,大力压降不良贷款,集全员之策、举全辖之力,打赢了不良贷款清收攻坚战。通过一系列措施的有效落实,推动了监管指标日趋向好,资产质量不断提高,机构整体健康度全面提升。截至2012年12月末,全省农信社资产总额是改革前的4倍,其中,各项贷款余额1187.7亿元,是改革前的近6倍,居全省商业银行第二位。负债总额是改革前的4倍,其中,各项存款余额1761.5亿元,是改革前的近5倍,居全省银行业第四位。自2005年至2012年,八年累计实现实际利润158.78亿元,其中2012年实现利润43.9亿元,同比增盈8.4亿元,增幅23.66%,是农信社实际经营成果最突出的一年。上缴各种税费7.83亿元,同比增加2.92亿元,增幅59.5%,是农信社上缴税费最多的一年。
据介绍,2013年,黑龙江省农信社将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银行业监管工作会议和省委经济、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总体把握“稳中求进、加快发展”总基调,继续围绕改革、发展、质量和服务四项全局性、战略性重点工作,进一步推进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转变经营方式,进一步加强风险防控,进一步强化科技、人才支撑,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和党建工作,进一步推进实施“十项创新工程”,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强化管理,优化服务,着力提升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紧紧围绕“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发展战略,持续加大信贷投入,积极参与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建设,深化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为将黑龙江建设成国家大粮仓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