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当前全国农村工作的重点。改革开放以来,恭城县历届县委、政府对此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恭城特色的有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三位一体”生态农业的富民之路。被 国务院授予“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等多项荣誉称号,全县涌现出一大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式的示范村,莲花镇的红岩屯就是典型代表。 红岩新村位于恭城瑶族自治县南面的莲花镇,距莲花镇1.2公里,离县城14公里,交通和通讯十分便利。该村有农户95户390人,主要以种植月柿为主,人均有果面积近2亩,年人均有果6600公斤,人均收入8000多元,自2003年10月以来的短短两年多,全村共建有独立别墅小洋楼50幢,农家乐旅游业发展迅速,最近荣获“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称号。走出了一条建设富裕生态文明新村的路子,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其主要做法是:. 生态富村 过去,红岩村经济发展非常落后,是一个“吃粮靠返销,花钱靠贷款,生产靠救济”典型贫困村。当时有句顺口溜:“一队二队顶呱呱,三队四队烧泥巴(砖瓦),五队六队刨柿花,七队八队靠国家。”红岩村就是那时的七队八队,是最落后的自然村。 “科技致富”。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穷则思变的红岩村民,积极响应县委、政府的号召,大力发展“养殖—沼气—种果”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于是红岩村民上山垦荒种月柿,在屋前屋后建栏养猪,家家户户逐步建起了沼气池。 然而,由于村民缺乏种植技术,月柿产果不多,质量不高,效益低下……红岩村民没有气馁。他们多次找到县、镇农业技术部门,请求农技员下村来传授技术。农技员时常到村里举办科技培训班,到田园里现场指导村民种植、施肥、剪枝、防病、护果等知识,村民边学边摸索,逐步掌握了月柿优质高产的技能。 村民还利用自建的沼气池排出生的沼渣、沼液,变废为宝,用来给月柿施肥。经发酵后的沼渣、沼液,对提高月柿的品质、减少病虫害很有作用。月柿的质量、产量逐渐提高,效益与日俱增,红岩村民垦荒种果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月柿面积由1990年的不足50亩,猛增到2005年近1000亩,人均产果6000多公斤,人均纯收入超过8000元。 红岩村生产的“恭城月柿”,以个大、形圆、肉厚、质软、无核或少核、含糖量高著称,深受消费者青睐。市场价格一般达6—10元/公斤。恭城月柿畅销广东、港澳和韩国及东南亚国家。 文明建村 红岩村依靠科技种果,走上了富裕之路,村民建新房的愿望越来越强烈。2003年初,在县委的引导下,红岩村开始了新村建设。 红岩新村建设实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装修,请来了桂林市和恭城县有名的工程技术人员,对整个新村的合理布局、建设规划和房屋样式进行精心设计。按照“五改十化”(即改水、改路、改房、改厨、改厕和交通便利化、村屯绿化美化、户间道路硬化、住宅楼房化、厨房标准化、厕所卫生化、饮用水无公害化、生活用能沼气化、养殖良种化、种植高效化)的标准,围绕“农村新村建设的样板、特色产业发展的基地,科学技术普及的先导、生态环境保护的典范、农民增产增收的园地、精神文明建设的先锋”目标,实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和谐统一,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同步发展。两年多时间,50座别墅式的新楼房依平江河两岸建成,错落有致。平江河上还建起了瑶寨风雨桥、滚水坝、梅花桩,与周围青山绿水交辉相影、相得益彰。 新村建设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农村文明、卫生状况明显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走进红岩村的农家,宽敞明亮的客厅里,大彩电、高档成套音响、消毒柜、饮水机、空调……一应俱全,特别是厨房里,电冰箱、电饭锅、电磁炉、消毒柜、洗衣机等应有尽有,这里农户卫生间与县城的宾馆一样干净、讲究。 红岩新村家家户户煮饭炒菜不再用柴草,也不用液化气、电,而是用上了管道输送来的沼气。2003年,村民朱天佑筹资10万多元,建起了一个占地面积200多平方米,容积达150多立方米的沼气池,还配套了一个养殖瘦肉型猪100头的猪场。沼气通过管道,输送到红岩新村50多户农家,既净化、美化了环境,又保护了生态。现在,农户改厕率达80%以上,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6%以上。红岩村95户现有农用车70多辆,摩托车60多辆,电话入户率达85 %。 旅游强村 2005年11月28日,红岩新村通过了全国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检查组评审验收,标志着红岩新村迎来崭新的一页。红岩新村旅游的魅力何在? 坚定不移地走“农家乐”特色旅游之路是其成功关键所在。城里人面对生活的快节奏和激烈竞争压力,向往农村的清新空气、田园生活和民族风情。红岩村人抓住机遇,于2003年开始建设集农业观光、生态旅游、民俗风情表演、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生态旅游景区。在上级旅游部门的帮助和指导下,按照“集体管理、农户经营”的思路,精心组织农户对食品卫生、房屋装修、旅游接待、娱乐项目安排等严格把关。 同时,为提升“农家乐”旅游的质量和档次,村民自发组织骨干到龙脊梯田,世外桃源等景区参观学习。取经回来后,村民对新村进行精心包装。开设了旅游咨询点,医疗救护点,自办民俗风情表演队。对旅游景区的主要道路和旅游线路进行命名,立牌;进入景区的主要路口和游览中心位置,增设了旅游指导;规范了发布公共信息图形符号,配置了中英文标文牌,印制了介绍红岩旅游景区的小册子,建立了游客接待中心等,精心为游客提供方便。在环境卫生管理上,专设了3名保洁员,新增垃圾箱50只,确保新村的环境卫生整洁。 两年多来,共投资1100多万元,红岩新村建起了50幢农家别墅、瑶寨风雨桥、滚水坝、梅花桩、观景台、月柿节主会场、大型停车场等旅游设施,修建了景区大门,修通了直通红岩新村的柏油路和果园观光小路,开设了平江河水上乐园,建起了垂钓小区。开辟了4条旅游线路,可供观花采果、自助探岩、垂钓、水上游乐、民族风情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旅游项目,基本形成了食、宿、行、娱、购、游相配套的服务体系。 红岩新村生态旅游在2003年“十一”黄金周正式推出,一开始就引发了各大新闻媒体和城市游客的广泛关注和浓厚兴趣。借助首届恭城月柿节成功举办的东风,红岩新村生态旅游骤然火爆起来,成为大桂林旅游圈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从2003年10月1日至今,红 岩新村共接待游客70多万人,社会旅游收入达1800多万元,带动水果产品、特产、纪念品销售及附加效益860多万元。全村举办旅游增加纳税额达108万元。该村党支部书记朱培民告诉我们,2005年,他家仅旅游收入近10万元,人均2万多,像这样的家庭收入全村有好几户。目前,红岩新村具有接待能力的40家农户,每天能接待1800多人用膳,400人住宿。全村有150人加入到旅游服务业,并间接提供就业岗位230人。2005年全村的非农收入人均达到3000元。 民主理村 红岩新村生态旅游一炮走红后,村民们想得最多的是如何管理好这一新村。 成立新村管理委员会,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付款,保证景区建设的速度和质量。结合本村实际,制定出《农业生态保护规划》、《卫生管理制度》及村规民约,促使村民自觉遵守规章,自发管理村,自觉保持房屋四周的整洁。 特别令人佩服的是红岩村民那种永争一流的精神。生态旅游刚开好局,红岩村着手进行民主管理新村的探索。在旅游管理上,成立了红岩村旅游管理协会,建立健全市场管理、投诉管理、旅游质量管理等制度。在县文化旅游局的指导下,制定了旅游接待中心工作职责、安全管理制度,游客入住登记制度,客房管理制度,卫生管理制度等,有力促进了红岩新村“农家乐”旅游规范化,市场化运作。 在社会治安管理上,新村管理委员会成立了治安联防队,选调村中中青年组成,不间断对全村各个角落进行巡逻检查,保证新村良好治安环境。 该村成立的旅游接待中心更是发挥主要作用,全面统筹协调全村旅游接待各项事务,包括接待知识培训,客房安排调度,民俗风情表演活动等进行统一调度,保证红岩新村“农家乐”旅游规范化运作,健康有序发展,让游客吃得放心,住得安心,玩得开心。 红岩新村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以提高农村经济效益为前提,按照滚动发展的原则,农户边投入、边建设、边经营、边管理、边收益,把项目开发与保护古迹、保护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尽量做到开发与保持并重,实现了“农家乐”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红岩新村,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国内外众多游客的青睐,红岩新村“农家乐”旅游正在闪出绚丽的光彩。(记者 陈德文 伍勤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