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 新农民 新生活 新形象——北京市大兴区“三大设施建设”
添加时间:2006-09-15 00:00 来源:点击:次
北京市大兴区新农村建设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主线,以推进试点村建设为切入点,努力抓好“三大设施”(产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中坚持“五个一”(即:抓好村庄规划图、填好农民需求表、管好建设资金账、建立新农村建设机构网络和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努力实现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的目标,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今年1—7月,全区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693元,同比增长9.3%。抓产业设施建设,促进农民增收。
种一亩露地蔬菜农民平均收入2200元,种一亩塑料大棚蔬菜农民能挣6000多元,种一亩温室蔬菜给农民带来的收入是8000多元。为了进一步转变广大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经营理念,不断促进农民增收,大兴区加大设施农业扶持力度,鼓励农民大力发展设施农业。2005年区政府投资8000万元,对新建竹木大棚、钢架大棚、标准温室分别给予每亩2000元至5000元的补贴,新建保护地2.6万亩,使全区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11万亩。今年继续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出台了《保护地建设补贴实施方案》,对新建保护地提高政策扶持标准。今后,大兴区每年还将再发展设施保护地1万亩以上,到2010年全区设施农业面积将达到15万亩。
搭建技术服务平台。在新农村建设中,大兴区充分利用73个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聘请有关专家对农民进行培训与指导,已累计培训农民6万余人次。引进推广甘薯、果树、蔬菜、花卉等各类农业新品种200多个,推广水处理技术、配方施肥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等新型农业技术100余项。今年,大兴区还将新建31个标准化基地,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和食品安全等级。庞各庄东黑垡村农民张振祥高兴地说:“通过蔬菜基地技术员的指导,不仅提高了效率、增加了收入,还学到了许多新型实用新技术。”同时,该区还针对各镇不同基础条件,有针对性地开展设施农业培训和科技入户工程,靠科技促进设施农业发展。
农业科技的推广促进了有机食品的生产。目前全区共建成8个有机食品生产示范基地,其中魏善庄千亩精品梨示范园、采育葡萄基地被列为市有机食品生产示范基地。按照规划,到2010年,全区有机果园面积将达1万亩。
搭建市场销售平台,帮助农民走向市场。大兴区成立了农副产品流通协会,目前已培训农产品经纪人400余人,他们活跃在京津等大城市和东南亚市场,扩大了农产品营销半径。为抢占首都中高档消费市场,在城八区开设128个农产品直销网点,同时,开展农产品进社区、进超市活动,与华堂商场、物美集团等商业机构合作,设立了75个专销柜台。依托优势资源,发挥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作用。借助榆垡、青云店两个国家级农产品加工基地,引进多家农产品加工企业,直接对收购的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利用信息技术和资源,加强销售信息服务。今年,大兴区自主开发了农业信息网,为农民搭建了一个集农业产前信息引导、产中技术服务和产后农产品销售于一体的综合农业信息服务网,包括农业市场、农业专家数据库、供求信息、产品交易等十几个模块,突出了信息查询、问题咨询、网上销售等服务功能,同时链接了本区3个专业网站和20个农业企业网,增加了信息的承载量,疏通了自上至下的信息传递渠道,架起了农民与市场、专家之间的桥梁,农民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上网与专家对话。前不久,榆垡镇西黄垡村通过网上销售西甜瓜350多万公斤。礼贤镇通过信息平台发布供求信息,与杭州市某蔬菜加工厂达成长期供销协议,每月出售彩椒1万公斤。
各类新型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成为农民致富的领头雁。农民合作组织在连接农产品的产、供、销环节,衔接市场与农民,实现资源共享、互通信息、风险共担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带动了农民增收。目前,全区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2个,入社农户1.5万户,带动农户6万余户,农民增收1.79亿元。
抓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农村和谐与稳定大兴区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努力改善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由区文化活动中心、镇文体中心、村文化大院和文化示范户组成的四级文化网络,发挥了文化传播作用。通过各种文化活动的开展,满足了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促进了社会和谐与稳定。
原创作品征集促进乡风文明。为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的文明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大兴区开展了以乡风文明为主要内容的原创作品有奖征集活动,面向全区征集杂咏、快板、曲艺、对联、书画等各类原创作品,其中被选中的作品将被编辑成为农民自我教育的“教材”和新农村建设的“村规民约”。
开展“新农村、新农民、新生活、新形象”主题教育活动,联系实际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新农村建设中,大兴区通过开展“四进农家”、“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育新型农民。在全区开展了以生活礼仪、社会礼仪、农村礼仪等六方面内容为重点的“人文奥运,礼仪大兴”文明礼仪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面向社会招募了118名文明礼仪志愿者,成立了宣讲团;发放《文明礼仪普及读本》10万余册。全区共开展文明礼仪知识培训、知识竞赛和文明礼仪形象展示等活动5000多场次,参与人数80多万人次,评选出了102名文明礼仪形象标兵和1000个文明家庭。去年,全区还有6个镇被评为首都文明镇,51个村被评为首都文明村,24个社区被评为首都文明社区。
全区500多个村都建立了农村文化大院,重点扶持了320个农民文化科技示范户。进一步推进农村“数字电影工程”、“农村数字图书馆”工程,全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一村一栏、一墙一品精神文明特色文化墙”工程。另外,全区还涌现出187个文艺宣传队、356支秧歌队、60个民间花会和小剧团,形成了年有重点、季有高潮、月有特色的文化工作新局面。目前,全区正在新建、扩建、翻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134个,文化大院123个;正在实施28个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扩建工程,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水平。增加农村教育投入,加快推进青云店等镇中小学的续建和新建工作。投资1200万元,完成7个镇12所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活环境让农民饮用安全水。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是大兴区去年为群众办的35件实事之一。工程投资1.37亿元,扩大现有水厂规模10处、新建联村供水厂8处、单村供水厂7处,解决了10个镇,110个村,7.5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今年,大兴区还将投资1.1亿元,启动7个镇45个村2.6万人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目前农村安全饮水二期工程正在抓紧施工。
村村都有保洁员。一大早儿,薄村保洁队员白长俊准时把各家门前的垃圾倾倒到村口的垃圾箱,镇里的垃圾车随后将这些垃圾清运到销纳厂。该村专门成立了一支10人的绿化队,负责5条大街、35条胡同的绿化和环境卫生。为彻底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区政府拿出6000万元,建立长效补助机制,专项补贴保洁员工资和镇村垃圾密闭化管理及无害化处理。按照每1000人不低于4名保洁员的标准,全区1500名镇级保洁员和3100名村级保洁员上岗。今年,政府又拿出专项资金,购买280辆垃圾运输车、460只垃圾集装箱、2.7万个垃圾桶,新建660座垃圾房。
在新农村建设中,大兴区把开发与利用新能源和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结合,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沼气、生物质固化燃料等绿色能源。
近日,从大兴区新能源办公室了解到,新农村建设拉动了绿色能源的发展,礼贤镇黎明村畜禽类污综合利用工程、魏善庄镇李家场村的秸杆气化工程以及长子营镇留民营村、安定镇佟营村的沼气工程等相继开工,年底完工以后,1500户农民将使用上节能、环保、清洁的能源,告别使用煤炭做饭、取暖的历史。
太阳能利用渐成气候。坐落在大兴的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厂家有60多家,其中排在全国热水器生产厂家前10名的北京天普太阳能集团投入150万元支持新农村建设,采取企业赞助一部分、政府补贴一部分、农户出一部分的办法,为农民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方便了农民洗浴。太阳能路灯、庭院灯、草坪灯也开始走进城市农村。同时引进建成北京昌盛绿能科技有限公司,利用农作物秸杆经过加工、压缩制成如蜂窝煤状的生物质固化燃料,用于农户取暖、做饭。在黎明村示范户看到,使用高燃烧值的生物燃料烧开一壶水仅用10分钟左右。据介绍,今年年底预计有2000户农民使用上高燃料值生物固化燃料。
创新和完善村务运行机制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