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三农实践 > 示范模式 >
江苏:农民就业,从“一心向外”到“三路并进”
添加时间:2008-09-23 00:00    来源:点击:
    1685万人!这是江苏省农村劳动力中,已实现转移就业的最新数据。
    随着江苏省委、省政府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力度持续加大,跳出责任田赚钱的农民仍会继续明显增加。在不久前召开的全省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工作会议上,省领导把农民就业由以农为主向以二、三产业为主的重大转变,定性为“历史性跨越”。
    就业结构,从“一产独大”到“二三产主导”
    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城乡关系、特别是如何促进广大农民增收致富,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江苏坚持把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就业创业,作为本世纪最大的一项富民工程常抓不懈。
    从2003年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500万农民大转移”、“百万农民培训工程”以来,全省紧紧围绕两轮农村五件实事和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强化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创新工作思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成效显著。在省和各地强力推动下,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2662.18万农村劳动力中,已经有1685万人实现了转移就业,转移就业率达63.3%。也就是说,江苏省农民的就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农村劳动力中仍从事第一产业的只占约三分之一,占总劳动力约三分之二的农民已“洗脚离田”,进入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
    与多年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组织化程度低、技术素质低、就业稳定性差不同的是,近年来省及各地建立健全了组织领导、技能培训、劳务市场、南北协作和权益维护等五大体系,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保驾护航,农民就业出现了组织化程度提高、技术含量提高、就业稳定性提高的喜人变化。广大农民就业能力普遍增强,就业层次逐渐提高,为增收致富奠定了基础。来自省统计局的调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389元,其中工资性收入2360元,同比增长16.7%,占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57.8%。这表明,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全省农民增收的首要来源。
    为增加农民转移就业的“资本”和竞争力,江苏省在国内率先实施了直接发放到人的培训券补助机制,促进培训就业一体化,帮助农民提高就业技能,增加打工收入。目前,全省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农民达611万人次,占转移就业劳动力总数的37.8%。
    路径选择,从“一心向外”到“三途同归”
    党的十七大把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近年来,江苏把全力推动农民就业作为促进全社会充分就业的重中之重。在农民就业的路径选择上,江苏省早些年主要通过异地输出的做法大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去年以来则着眼省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广辟就业门路,明确提出就地转移、异地输出、返乡创业多路并举,各地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广大农民就地转移就业步伐明显加快。在苏中部分地区和苏北,工业集中区、开发区经济快速发展,
    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的机会大增。特别是近两年,苏北新型工业化进程提速,加快创业基地、标准厂房等载体建设,促进工业集中、企业集群、产业集聚,为农民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在苏北不少原来的劳务输出大县,就地转移逐渐成为农民就业的主渠道。到今年上半年,全省农村劳动力中就地转移人数累计已经达到848.31万人,超过了异地输出的人数。
    异地输出的水平和层次不断提高。在“城乡统筹、南北挂钩、面向全国、拓展海外”思路的指导下,江苏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主阵地苏北地区充分利用苏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国家盛事提供的难得机遇,加强区域劳务协作,创新南北劳务对口交流机制,拓展合作领域,重点培植了一批区域性和全国性劳务品牌,为农民异地输出创造了良好条件。与以往异地输出相比,近年全省农民异地输出的组织化程度更高,就业竞争力更强,越来越多异地输出农民向高收入地区、行业和工种集中,打工收入也随之提高。
    返乡创业带动就业效应初步显现。在引导农民转移就业的同时,江苏省各地积极优化创业环境,鼓励和引导“民工潮”向“创业潮”转变,一些进城务工农民在积累了一定的技术、经验和资金后返乡创业。今年上半年,全省返乡创业人数达到2.03万人,创办各类企业5785个,投资金额87.7亿元,带动了大批农民就业。
    全新目标,从就业“两张皮”到城乡一体化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民富之源。可以预见,增加农民就业创业仍将是今后一个时期江苏省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为此,省委、省政府今年7月提出了促进农民就业创业的新5年目标:从今年起每年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45万人,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返乡创业3万人;扶持农民从事高效农业创业8万人。到2012年,全省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25万人,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返乡创业达到10万人以上。实现这个新目标,不仅意味着全省农村劳动力将基本实现充分转移,农民收入也将有一个快速增长。
    但是,要实现这一目标也不是没有难度,因为与5年前相比,如今仍滞留在农村的劳动力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据调查,江苏省现有从事农业的农民976万人,除农业生产所需的600万人之外,理论上还有370多万人需要转移。不过,这些留守农民中“4050”等年龄偏大者占58.6%,文盲半文盲、小学及以下人数占44.2%,89%的人没有接受过技能培训,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同时,农村就业服务体系尚不健全,难以适应农民就业创业的需要,农民进城就业仍然存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后顾之忧也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这些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民转移就业的积极性。因此,专家认为应从体制、机制创新上解决农民创业就业的障碍。
    引导农民跳出“农门”,首先要打破长期以来城乡“两张皮”的二元就业体系,把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体系由城市逐步向农村延伸,建立城乡一体化劳动力资源管理制度,逐步缩小城乡就业制度差别。下一步,江苏省将把城镇较为完善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就业培训网络向农村延伸;立足城乡就业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逐步建立以农民经营收入为核心和从业时间、生产资料拥有情况等综合衡量农民就业和失业状况的评价标准;建立农民就业求职登记制度,有针对性地帮助农民就业。可喜的是,一些市、县已经开始了有益的实践。今年3月,泰州市发布了国内首个社会调查失业率数据,作为把握农村就业形势、完善促进就业创业政策的依据。该市还向农村贫困家庭、残疾人、退役士兵等7类对象发放《再就业优惠证》,给予他们与城镇失业职工同等的优惠扶持政策。从10月1日起,无锡市将实行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无论城镇居民还是农民,就业状况都将得到及时准确的记载。
    加快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培植新的就业创业载体,是拓展农民就业创业新空间的重要内涵。省劳动保障厅有关人士指出,扩大农民就业创业渠道,必须立足各地实际,结合扶持产业发展,促进就地转移、异地输出、返乡创业并举。在优先引导农民就地转移时,江苏省将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产业园区发展、民营经济振兴、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实需求,大力拓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新空间。
    要让更多农民愉快就业,创造城乡平等的就业环境至关重要。记者采访获悉,省有关方面正在采取措施,全面清理并彻底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政策、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同时,江苏省还将根据当前农民工就业状况和迫切需求,优先解决农民工工商保险、着力解决农民工进城务工期间的医疗保障问题,逐步解决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加快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妥善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就医等问题,真正让农民离土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