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结合洛龙实际,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落实到工作中,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近两年来,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委、区政府以发展特色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整治村容路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改造城中村,帮扶偏远村,建设示范村,带动普通村,培育特色村,打造专业村,初步探索出一条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农村建设之路。
以工业化的思维抓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农”问题的根本是农民,农民的根本问题是收入。农民收入的增加,不仅直接昭示和反映着新农村建设的成效,而且为新农村的持续建设、落实“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提供物质支撑,理应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我们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思路,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传统理念,充分发挥服务城市“菜篮子”的功能,把蔬菜、花卉、奶牛养殖作为重点,扶持龙头企业,走“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在蔬菜方面,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升级、品位提升、菜农增收为目标,以新菜田开发和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为重点,形成了集生产、加工、销售、冷藏、科研于一体的产业体系,涌现出一批“番茄村”、“黄瓜村”、“蒜黄村”……在花卉方面,我们把发展花卉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头戏,全区的花卉种植面积8500亩(其中牡丹面积4500亩),有先农、华以、正林等20余家企业从事花卉生产和经营,建成了豫西地区最大的花卉市场。在奶牛养殖方面,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建设养殖小区,龙头带动、规模化发展。全区拥有奶牛养殖小区6个,奶牛存栏3000头,农业三大主导产业初具规模。
以差异化发展扬优势,在特色村建设上做文章。村级经济是县区经济的基石,要实现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重心下移,实施底层突破。另一方面,我区一多半村人均耕地不足半亩,有不少村几乎无地可种,从人多地少这一基本区情出发,必须不拘一格,多业并举。近两年来,区委、区政府实施“强村突破”战略,把培育特色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牛鼻子”,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原则,因势利导,指导各村扬长避短,明确主攻方向。在这一过程中,坚持“三不搞三结合”:一是不搞一刀切,做到各村的自然条件与村风民风、班子状况等综合条件相结合;二是不搞一阵风,做到长远与眼前相结合;三是不搞行政命令,做到政府引导与尊重群众意愿相结合。我们把班子强、人心稳、基础好、特色优、潜力大的村作为特色村建设的强村,全区首批确定了20个,进行示范带动。通过分类指导、政策扶持,练庄、二郎庙、赵村等10个村兴建商贸专业市场,增加集体和农民收入,皂角树村成为洛阳市特色经济和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村;依托关林市场,涌现出“毛毯村”豆腐店、“裤子村”五郎、二南、石人、“塑料村”商屯等小商品加工专业村;依托大学城,西岗、中岗、陈李寨、范滩等村参与院校三产的服务与管理,有效解决了群众的长远生计;白马寺村等依托旅游景点,从事工艺品生产销售以及餐饮、住宿等服务。目前,全区特色村达到60多个。
以城市化的理念重管理,建立村容村貌保洁长效机制。长期以来,农村的脏乱差、垃圾围村等现象,群众颇多怨言。我们以城市环卫管理的理念,着眼于建立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一是配置设施,完善硬件。在全区118个村全面推行垃圾桶装化,配置垃圾清运车辆和工具。二是充实队伍,稳定人员。建立、充实垃圾清扫清运队伍,分片负责区域内农户垃圾清扫和收集运输工作。保洁人员统一服装,上岗前进行岗前培训,学习保洁制度,明确保洁标准和时限。三是保证经费,落实待遇。采取清扫清运人员工资由区、乡、村三级共同负担的办法。区财政拿出187万元,设立农村环境卫生长效机制管理资金专户,按照各乡镇农村人口数每人每年3元的标准对乡镇进行补贴,乡镇、村配套相应资金,确保农村保洁人员的待遇落实。四是完善制度,规范管理。结合实际,出台检查、奖励办法和督查制度。各乡镇也出台了清扫清运标准、挂牌公示制度等,靠制度约束人、管理人。五是加强督查,奖罚兑现。将农村卫生保洁长效机制工作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并制定了百分计分检查评比办法,每周一暗访,每月一通报,每季一排名。每季度拿出10万元,奖优罚劣。通过这些措施,初步建立起“村清扫、乡集中、区运输”的农村环卫运行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