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明确要求。上海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基本形成与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相匹配的村镇布局合理、产业结构优化、基础设施完备、公共服务完善、社会保障健全、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生态、城乡差距缩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框架,力争在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走在全国前列。
当前主要从以下几个着力点推动实施统筹城乡发展:
(一)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一是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针对上海特点,将政策聚焦在规模经营、集约经营和土地流转上,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多种形式的规模化、专业化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重点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项扶持资金、贷款贴息资金和各类补贴资金的投入力度,并在税收、金融、保险等方面予以支持。二是注重发展区域特色农业产业,以区域化产业基地建设、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农业产业组织建设为抓手,重点支持嘉定马陆葡萄、南汇西甜瓜、松江特色水产、青浦练塘茭白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三是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以发展“农家乐”旅游为突破口,开发与城市互动的休闲观光农业,促进农业的深度开发,提高农业附加值。四是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围绕高产、高效、低耗、生态和安全,推广种养结合的生产模式,积极引导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提高农作物秸秆还田综合利用率和畜禽粪便资源利用水平,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五是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确保食用农产品安全。加强农产品生产环境监测和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建立完善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健全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继续搞好各类农产品认证,依法保护农产品注册商标、地理标志和知名品牌。六是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稳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利用上海技术、人才、市场、信息等优势,做大做强优质奶牛肉牛、花卉种质资源等种源农业,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种质资源,更好地服务长三角、长江流域和全国“三农”。
(二)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在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妥善化解乡村债务的基础上,着重开展三方面的农村改革。一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创新农业经营形式。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二是建立和完善“归属清晰、权责明确、利益共享、保护严格、流转规范、监管有力”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将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到人,资产变股权,农民变股东,享受集体资产股金分配。三是改善为农金融服务环境,提高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积极推进信用村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定工作,扩大信用担保的范围和比例,探索建立农户小额贷款联保机制,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
(三)强化强农惠农政策。一是继续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增加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完善能繁母猪、优质后备母牛、动物防疫、渔民减船转产等补贴政策。二是扩大农业保险补贴范围,增加农业保险险种,鼓励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帮助农民参加农业保险。进一步将支农资金向基本农田保护区倾斜,对粮食、油料、蔬菜、生猪、奶牛生产大区(县)实行奖励补助。三是探索建立农业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对为全市环境保护作出贡献的生态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纯农业地区和远郊地区,要加强扶持力度,制定补偿办法和机制。四是进一步扩大为农信用担保的范围和比例,扩大为农小额贷款信用担保的资金盘子。
(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三农”工作的核心就是农民增收问题。一是要通过政府扶持,市场运作,加强培训,推进农民非农就业,年内培训5万名农民,继续优化环境,鼓励和支持农民自主创业,增加非农就业收入。二是要以解决集体经济相对困难村40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家庭非农就业为重点,拓展开发政府公益性岗位,实现低收入农户家庭劳动力至少一人稳定从事非农就业。三是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业经营效益。四是注重政策扶持,通过盘活村级存量资产,规范房屋出租,增加财产性收入,力争实现农民收入两位数增长。
(五)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一要建设好农业基础设施,在现有102万亩设施粮田、18万亩设施菜田、16家标准化畜禽养殖场和20家标准化水产养殖场的基础上,分别新建8万亩设施粮田、4万亩设施菜田、60家标准化畜禽养殖场和30家标准化水产养殖场。二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村连接交通网主干道的道路和村内主要通道是泥路和砂石路的,基本改建为硬化路面的道路,基本完成规划需保留但已属危桥的修缮和改建,80%以上的建制村实现公交“村村通”,60%以上的建制村实现有线电视“户户通”。基本完成全市郊区2万多条段、总长2万多公里的村镇级河道治理。完成100个村、2万农户的村庄改造,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近年来,上海加大了对郊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倾斜力度,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有所改善。大力推进危桥改造和村镇公路标准化建设,大多数村已基本实现村村通水泥路或沥青路,农村道路通畅能力大幅提高。开通、调整公交线路,目前郊区75%的行政村已通公交,提高了农村公交通行率。全面推进“万河整治”和“清洁家园”工程,已有67%的镇村河道完成整治。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置系统进一步完善,农村自然村落改造有了良好开端。
(六)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从农村实际出发,因陋就简,合理布局,今年完成200个为农综合服务站建设,再新建和改建300个便民农家店,完成300个行政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500个农村社区事务代理室、600个农村综合文化活动室建设任务,延伸社区“三个中心”服务功能到村,提升农村社会公共服务能力。继续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逐步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加快发展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切实为郊区农民提供经济、便捷、有效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七)推进城市支持农村取得新进展。要总结城乡结对帮扶活动、企村挂钩扶持经济薄弱村、“三支一扶”工作和“三下乡”活动等成功经验,在面上不断推开,发扬光大。要发挥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作用,加大城市经济对农村的辐射,加大城市人才、智力资源对农村的支持,加大城市科技、教育、医疗等方面对农民的服务,鼓励和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向农业和农村流动。要形成全社会支持“三农”工作的激励机制,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身新农村建设,加强舆论宣传,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把上海“三农”工作扎扎实实地推向前进。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上海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既要树立“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又要整体研究,系统思考,全面把握。一切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坚定不移,坚忍不拔,坚持不懈地干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