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溪地处川北山区,季节性干旱一直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苍溪从本县实际出发,探索并普及推广了五种节水农业的典型模式,取得了突出成效,为全县农业稳产增收奠定了基础。
一是深化耕作改制,减少用水。近几年苍溪一直把“三田”(高山望天田、漏筛田、无水源保证田)改制作为全县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作为考核各乡镇和农业部门的一项重要指标。建表立册,落实规划,明确责任,逗硬奖惩,真正把改制工作落实到农户、到田块。通过几年时间的狠抓不放,全县5万亩应改田全面实现了改制走旱路,每年节约农业用水1500万方。
二是推广地膜栽培,集雨保水。在全面推广地膜覆盖栽培的同时,认真研究不同作物的覆膜方法和栽播模式,玉米采用酿热温床双膜育苗及深窝乳苗覆膜栽培,花生、蔬菜等其它作物采用膜侧栽培,起到很好的集雨、保水作用。常年推广地膜栽培35万亩,其中玉米23万亩,花生5万亩,蔬菜及其它作物7万亩,推广面达90%以上,增加产量10%以上,蔬菜因提早季节增加产值20%以上,每年地膜栽培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达3000万元左右。
三是推广秸秆覆盖,节肥保墒。常年推广秸秆还田25万亩,果园秸秆覆盖5万亩。在有效起到节水保墒作用的同时,每亩减少化肥投入80公斤以上,全县每年因此减少肥料投入2500万元以上,同时对改善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四是普及旱育抛秧,彻底解决全县缺水育秧的问题。常年推广旱育秧25万亩,推广面达85%以上,同时秧苗质量明显提高,增产幅度达5—10%。
五是推广设施节水,服务园区建设。近几年,苍溪在陵江镇的回水农场、白桥镇的白桥村、永宁镇的兰池村等八个现代农业园区,示范推广了喷、滴灌等节水设施,示范总面积达1000多亩,为园区节水和现代化管理提供了方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