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农民增收问题,北京市顺义区大孙各庄镇以创新发展思路,引领农民增收。具体做法概括为“八条路径”。
路径之一:用优化农业结构的办法,发展籽种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大孙各庄镇在种养结构调整上,按照“有退有进”的原则整体推进。所谓“有退有进”指品种老化的“大路货”和效益低下的农产品,实行退出机制,进而把籽种农业引入生产前沿,建立良种繁育基地,推动良种产业化经营,让优良籽种占据主导地位,充分发挥科技示范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让农民在经营优质籽种中获取更高的经济收入。
路径之二:用产业有机融合的办法,发展都市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农业要做大做强,势必将产业链向二三产业延伸,将农业生产功能向生活体验功能转变,总体应把单一生产农业变为旅游观光、度假休闲农业,把农业田园变成北京城区的后花园,变成市民投资、体验、消费的乐园,以至让市民成为参与现代农业的主体,而农民在都市农业服务中也能得到较多的实惠。
路径之三:用农民专业合作的办法,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增收。围绕本镇的所确立的主导产业,引导农民创建专业合作社,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形成有效对接,依托联合的力量,合伙购买农资,降低生产成本,共同抢占市场,不断增强整体抗风险能力。
路径之四:用削减转移农民的办法,推动就业结构变化,促进农民增收。引导90%的农民从农业阵地向二三产业分流,从事非农产业,在获取工资性收入的同时,还可合理收取土地流转费。对于接转土地使用权的农民,可通过扩大经营规模来增加务农收入。
路径之五:用创业带动就业的办法,拓展就业岗位,促进农民增收。鼓励农民到非农岗位就业,其前提条件就是从源头抓起,实施多元化创业,建设高效园区和产业基地,积极开发就业岗位,让农民向工业园区集中,向小城镇集中,到高端产业、高效企业、高薪岗位就业。同时,鼓励有专长的农民,自谋出路,自主创业,逐步形成“小群体、大规模”的工商业集群,让农民在多元化的岗位获取非农性收入。
路径之六:用产权出租入股的办法,增加财产性收入,促进农民增收。为使农民走向富裕,引导农民将自家的承包地向外流转,依法收取流转金。再则,村集体将闲置厂房、场地向外出租,收取的租金,人均发放到每户名下。还有就是鼓励农民以土地、资金入股,参与股份合作企业或股份合作社经营,年终按股分红,以多种方式获取财产性收入。
路径之七:用按年龄段分管的办法,建立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促进农民增收。针对农村人口的不同年龄段,实施不同的管理。对新生儿,按照户籍政策给予转非;对新生劳动力,定向输送到非农岗位;对留守在农业一线的“4050”人员,引导其发展不同模式的旅游观光农业;对非农岗位零就业家庭,则列入帮扶计划。
路径之八:用完善社会保障的办法,减轻经济负担,促进农民增收。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参与新型合作医疗、养老保险和义务教育,逐步将二三产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同城区居民一样,享有同等的社会保障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