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地处丘陵山区,经济尚不发达,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任务更加艰巨。与发达地区相比,赣州无论是资源禀赋还是发展水平均有很大不同:一是在城乡差距上,赣州没有发达地区大。由于赣州农业农村基本处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而工业化、城市化又较为落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所以城乡差距相对较小。二是在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实力上明显有差距。三是农村自身的发展能力薄弱。农村的发展既受到基础设施差的条件制约,又受到资金、技术、人才缺乏的综合制约。四是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限制了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经营。
这些差异将决定赣州在统筹城乡发展事业中必须选择不同的方法、路径和模式,并有不同的工作重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重做好如下工作。
抓紧制订科学的工作规划
1.空间规划。要根据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制订建立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理念上的全市空间布局规划。一是要做大中心城市,赣州周边400公里内均没有大城市,要把赣州建设成为人口100万左右,具有辐射四周能力,可以带动整个区域发展的中心城市。二是要布点连线,形成以“瑞金—于都—中心城区—信丰—龙南”为轴线的城市带。瑞金、于都、信丰、龙南要建设成为人口30万-50万的小型城市,作为次中心城市,既有较完善的经济辐射功能,又可成为小区域的经济、文化中心。三是大力推进中心镇建设,将现有县城以及若干发展基础较好、区域中心位置明显的镇(圩)建设成5万-10万人口的中心镇,中心镇承载与农业产业的对接功能,是当地小区域农业主导产业的加工厂址和交易集散地,同时承担区域社会服务功能。四是中心社区建设,不适宜作为中心镇的原有圩(镇)改造成农村中心社区。农村中心社区除了承担社会服务的功能外,主要是为农民提供生产、经营和技术服务,是从事兼业化农户的集居地。五是村落建设。在人口较为稠密的村落完善交通、给排水、天然气、供电等设施,村落的主要功能是集居农民,承载乡土文化。
2.产业规划。要和空间规划相互呼应,制订产业规划。一是要在中心城市和次中心城市因地制宜地引进和发展钨、钼、稀土、氟盐化工等优势产业项目的深度加工和利用,延伸产业链条,使之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和增长点。二是要根据农业四大主导产业和十大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要求,在搞好劳动力转移的基础上,推进规模经营,做大产业规模,形成区域优势,促进加工营销产业链条的延伸。三是要把具有地方特色的其它产业做大做强,这些地方特色产业有传统优势,要采用“一镇一品”、“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加快发展,使之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和特色品牌,并通过深加工和交易集散来支撑中心镇或中心社区的发展。
创新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
一是要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体制,形成全党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要建立城乡互动合作机制,形成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的新格局。二是要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体系,要大胆探索消除所有制约农村发展、维护城市二元结构的政策、规章、制度,建立适应城乡协调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三是要建立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有效机制,要用城市经营的理念推进城乡建设,把城市经营的理念贯穿于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中;采用减税、贴息、补助等方式,鼓励城市工商资本和经营主体进入农村。四是要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收入分配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杠杆作用,加大农业投入;明确市、县对乡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责任,建立市、县、社区三位一体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五是要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包括农村土地制度、农村双层经营体制、乡镇政府管理体制、农村金融制度等制度的改革,促进适应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的形成。
加快新型城镇化的步伐
赣州及其周边均没有大城市,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相对较弱,这是发展的劣势,但同时,正是因为没有大城市,赣州走新型城镇化的道路至少在群众的参与上会有比较明显的积极性。要科学遵循城镇发展的规律,走有赣州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1.走优先发展中心镇的城镇化道路。赣州的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必须走工农互促的路子,即充分利用农业的生产优势做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发展深度加工,带动二三产业的扩张。而从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规律来看,它一般不选择在中心城区,而是选择在靠近农产品产地的中心城镇。因此,赣州的城镇化应走优先发展中心镇的发展战略,使中心镇及其区域发展向上推动中心城和次中心城的形成,向下带动中心社区的产业发展,实现工农互促。
2.要明确中心镇的功能目标。中心镇是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的聚集地,支撑中心镇发展的产业只能是现代农业,现代农业与现代加工业紧密结合,既可以使农产品价值提高,又可以不断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农业规模化生产创造条件。
3.进行小城镇建设投资体制改革。要实行规划先行、循序征地,原则上每征用1名农民的土地要相应增加3名-5名城镇人口,创造科学的城镇扩张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