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三农实践 > 示范模式 >
河南省信阳市:把握“五个一”建设新农村
添加时间:2008-07-14 00:00    来源:点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统领新时期“三农”工作的一个重大战略举措。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思想上和工作上把握“五个一”,确保新农村建设沿着正确的轨道顺利推进。
    规划一张图。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的首要条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持久的工作任务,必须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充分发挥规划凝聚人心、形成合力、指导实践的重要作用。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使规划与当地中长期发展规划相衔接,与县域经济的发展相衔接,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相衔接,确保新农村建设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首先,规划制定要科学。要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以及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可行性。不仅要制定中长期规划,还要制定分阶段实施方案,制定年度建设安排;不仅要指导村庄建设,还要能够指导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其次,规划落实要稳妥。规划制定以后,要分清轻重缓急、难易程度,分步实施,扎实推进,防止急于求成,造成浪费。要确保规划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避免规划的调整过于频繁。如果规划变来变去,既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长远开展,也会使基层干部群众无所适从。确有需要进行规划调整和修订,也应当履行程序,进行充分论证和研究。第三,规划执行要严格。地方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监管职责,指导农民和社会各方面严格按照规划进行建设,从根本上杜绝“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的现象。通过共同努力,把一个个风格各异、靓丽多姿的现代村落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成为镶嵌在新农村大地上的一颗颗绿色明珠。
    建设一盘棋。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顺利推进的关键环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涵盖生产、生活、乡风、村容、管理五个方面,是一个战略目标体系和有机的整体,彼此联系紧密,在具体实施中绝不能顾此失彼、畸轻畸重。社会各界、方方面面要牢固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协调一致,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加以推进。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明确职责,在制定发展规划、安排建设投资和事业经费时,充分考虑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把项目和资金更多地向农业倾斜,向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倾斜。部门之间要加强政策的衔接和协调,避免政策“撞车”现象,确保惠农政策效应的最大化。比如既要完善和增加对农业和农民的补贴,稳定粮食生产,又要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农民进城务工创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既要在公益性设施建设中积极引导群众投资投劳,共同参与建设,又要严格政策,坚决防止农民负担的反弹。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要通过抓好“五个一”,即选出一个好班长、组建一个好班子、建立一套好机制、形成一股好风气、走出一条好路子,切实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把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凝聚到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来。城市和工商企业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要坚持以反哺农村、支持农业、服务农民为己任,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支持新农村建设,努力把“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要求落到实处。
    投入一站通。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顺利推进的创新探索。目前各级政府对“三农”的投入不断增加,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但是,由于资金渠道来自不同部门,各自管理方式不同,加之项目审批环节过多,从而出现了支农资金使用管理分散现象,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政策效应的发挥。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对支农资金的使用进行整合和优化配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和环节,使支农资金能直达农村,更好更快地惠及群众。县一级是多种渠道投入的支农资金的汇聚点,要坚持以县为主整合财政支农资金,使上级安排的支农资金能够“打捆”下达到县。同时,也可探索由县级人民政府将本地新农村建设项目统一研究论证,一并打包上报,经上级有关部门“一揽子”审批后,在严格监管的前提下,由县级直接分配投放到乡村。这种“一站通”的投入方式,有利于促进支农资金及时足额到位,有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对新农村建设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产业一条龙。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顺利推进的重要基础。加快农村产业发展特别是现代农业发展,关键在于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布局的专业化、市场化、产业化,不断提高现代农业的市场竞争力。首先,要实现农业生产的种养加“一条龙”。近年来,我们河南省信阳市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初步形成了优质高产小麦、超级杂交稻、信阳毛尖茶、畜禽水产品等区域性特色产业集群,有力地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各地要根据区域特点和比较优势,规划和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带,防止重复生产和建设,形成产业优势的互补效应。其次,要实现经营机制的产加销“一条龙”。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纽带,以“公司+农户”、“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户”为载体,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通过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和转化增值,反哺农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第三,要实现农业科技的产学研“一条龙”。加强现代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的对接,完善农业科技指导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推广新机制,满足广大农民对实用科技的迫切需要,促进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绩效一杆秤。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群众既是重要建设者,同时也是直接受益者。一个地方新农村建设的成果成效如何,群众心中有杆秤。各地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要牢固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那些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实事好事入手,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农民真正分享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果。我们河南省信阳市在新农村建设当中,始终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原则,不急躁冒进,不搞强迫命令,先从看得见、摸得着的改路、改水、改厕等具体事情入手,不仅免费为村庄和农户搞规划,而且选定试点以典型引路,这样就使农民由最初的等待观望转变为积极参与,从而形成了广大群众踊跃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开局。因此,各地在新农村建设中一定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要量力而行,注重实效,充分考虑当地财力和群众的承受能力,不搞盲目攀比、急于求成,避免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切实把群众需要作为根本的出发点,把群众满意作为最终的落脚点。通过让农民知情、请农民参与、使农民受益、受农民监督,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真正成为农民群众参与发展、共享成果、实现价值的过程。只有这样,新农村建设才能始终沿着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轨道前进,不断取得新成效,开创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