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64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却没有支撑经济发展的地下资源。一不临山,二不靠水,河南省葛市60万农民没有增收致富的捷径。 没有蜂拥外出“淘金”,更没有安贫乐穷无动于衷,长葛人靠着自身创业能力的提高,不断实现着劳动资源规模优势向素质优势的转变,使全市参加民营经济组织的达到2.68万家(户),其中参加工业经济组织的1.2万多家(户),民营经济创造的增加值达11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70%;实现工商税收入2.6亿元,占财政收入的72%。60万农民,既工亦农,无外出打工的奔波之苦,无缺钱少花的后顾之忧,人均现金收入达到5506元,先后有20多万农民在自家门口实现了农转工。 技术让农民摆脱传统农耕 技术的进步,改变着传统农活的“粗、笨、重”,提升着“致富经”的技术含量,更对农民的技术素质不断提出新的挑战。 为适应农民技术增收的需要,长葛市在村设立技术站,并利用两所技术经济中专的优势,成立了“长葛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使每年受培训的群众达40多万人次。同时该市还组织了100多名科技人员长年下村入户,传授科技知识,解答科技难题。全市360个行政村,村村都有30~50名致富能手和科技示范带头人,家家都有“知识型”农民撑门面。老城镇农民刘发奎,在全市科技示范村创建活动中,系统掌握了多种食用菌的栽培技术,投资1000多万元新上2条生产线,带动周边10多个村的群众,共同走上了种植食用菌的致富之路。 能人引领农民致富路 乡村不同的区域特征和经济环境造就了各具特长的能人。能人与群众最近,能人的致富经群众最易接受。该市以乡镇为单位,筛选出6400多名经济能人,登记造册,建立乡土人才库,然后实行“三级分配”:让能人与普通群众结对发展,让能人做村里经济发展的“掌门人”,让能人到经济薄弱村挂职,为穷村植入发展“基因”。 官亭乡群众有从事蜂产品加工的传统,可由于受资金、市场、技术的局限,不少群众只好望“蜂”兴叹。该乡请出当地有名的能人闫永祥,成立了蜂业协会,由他负责向群众传授蜂产品的加工技术,与购销、加工户签订资金提供、产品包收合同,使当地发展蜂产品加工企业46家,逐渐形成了年创汇1500多万美元,交易额突破10亿元,有2万多群众参与的产业群体,成为全国第二大蜂产品加工基地。 经济能人如同散落于民间的星星之火,照亮了全市的乡乡村村,使全市涌现出PS板生产、食用菌种植、雏鸡孵化等各类专业村140多个,专业户、重点户4080多个,废旧钢材、蜂产品加工、闲置车床调剂等各类专业市场46家,奠定了全市“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块状经济新格局。 农民步入产业化网络 长葛市有规模以上企业267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20家。长葛市抓住这一点,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作用,通过“订单培训”,让更多的群众纳入到优势企业所形成的产业链条中,步入产业化致富网络。 长年与龙头企业打交道,不少农民逐渐接受现代企业的经营理念,现代设备操作、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的能力不断提升,他们开始跳出“打工挣钱”的小圈子,走上了自主办厂的创业之路。农民创业能力的提高,使全市形成了金刚石制造等8大支柱产业,工业企业总数达到1900多家。 面对已成“气候”的农民,该市敏感地意识到,农民的新创业,靠的是创业能力质的飞跃,而实现这一飞跃只有通过与外部企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交流与合作中借力提升自我,实现创业的新突破。于是,该市充分发挥政府的保障和支持作用,对内制定了多项优惠政策,鼓励农民上大项目,对外适时把握不断高涨的开发热潮和创业之风,积极为小有成就的种养大户,个体私营企业主牵线搭桥,通过项目对接、设备引进、资金注入、专家指导等多种形式,为农民们提供最大的创业舞台。 目前,全市每年的纳税百强企业中,90%的厂长经理曾是地道的农民,新上100万元以上的项目中,80%以上来自于农民创办的企业。农民企业家已经通过自身创业能力的提高升级,成为市域经济发展强有力的“门面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