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空间的不断扩大,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区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愈发明显,近郊村二三产业发展迅速,而中远郊村工业基础薄弱、商业规模较小,农民收入仍来源于有限的耕地。新农村建设的资金从哪里来,从土地上分离出来的农民到哪里去?于洪区沙河子村依托自身区位优势和多年实践经验,鼓励远郊村以土地入股方式获取增量资金,在近郊村加大外拓发展力度,支持强村与弱村的兼并重组,成功开拓出一块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难题的试验田。
于洪区40个近郊村无地的村屯有15个,农民人均只有半亩地。其中的沙河子村在村支书李德权的带领下,到现在发展成拥有50多家企业,总资产20多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4万元,比全市农民人均收入高2.8倍,但土地资源所剩无几,发展空间越来越小;而53个中远郊村人均耕地为3.4亩,以陆家村为代表,村民主要以种植玉米、水稻为生,一个壮劳力出一天的工,还不如收破烂的一天赚得多。
2006年,在于洪区政府的支持与协调下,本着“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共同发展、实现双赢”的原则,沙河子村与陆家村实现了强、弱“联合”,重新整合资源,规划建设了沈阳陆家高新技术农业园区,沙河子村投资1亿元人民币,在陆家村新建了5个现代农事企业,创税1000万元,不仅大幅度提高了原陆家村村民的收入和福利,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而且自身也获得了紧缺的土地资源,保证了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沙河子村与陆家村的强、弱对接,在实现了沙河子村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更多的是给陆家村带来了新的机遇。村落“联合”后,陆家村撤消了村委会,成立社区,实行城镇化管理;陆家村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50周岁的村民办理退休手续,退休金每月450-550元,同时享受沙河子村退休人员的同等福利待遇。被确认退休的村民所承包土地,无偿交由沙河子村管理。未到退休年龄、已安置和未被安置就业的村民,所承包的土地由沙河子村有偿使用,每年每亩旱田补偿350元、水田补550元,实行上打租的支付方式。同意把宅基地交由沙河子村的村民,每户每亩补偿7万元;沙河子村还根据实际情况,安排符合就业条件的村民就业,月收入不低于800元人民币;对已在承包土地投资建设的大棚、机电井等农业生产设施,根据不同情况给予相应的补偿。负责为陆家村村民一次性或分批解决住房问题,按照人口、土地面积等条件确定住房面积,最长时间不超过签订协议后的两年。陆家村村民现住宅及附属建筑超过房产证核定标准的,属于房的每平方米补偿280元,其他地上建筑每平方米补偿100元。
通过村落“联合”,使沙河子村在解决城乡二元难题,探索新农村建设新路径中走在了全区的最前面。
在其带动下,几年来,该区“城乡合作”项目已有11个,建设了11个农业园区、养殖园区和深加工企业园区,投入资金3.5亿元,既为远郊村的发展注入了雄厚的资金动力,同时也解决了近郊失地农民和远郊农民二次就业的难题。
截至目前,新沙河子村村民人均实现利税1.7万元;全体村民参加合作医疗,投入意外保险;村里孩子考上大学,村里发奖学金;村里的企业每年直接提供的就业岗位就有几千个。
今日的新沙河子村,原来的“村民”住进了紧凑的城市小区成了“市民”。区外是繁华的街道,区内是编着号的住宅楼,绿地边闲坐的老人,骑着自行车回家的学生,熙熙攘攘的人流,让人分辨不出这里是哪个“大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