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三农实践 > 聚焦三农 >
新农民群体调查:职业农民供不应求
添加时间:2013-04-16 12:24    来源:点击:
    编者按:中国农业又走到一个历史的关键点,加快转变农业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呼声逐渐高涨。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2013年初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新增补贴要向主产区和优势产区集中,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倾斜。

  无疑,在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被寄予厚望。当前,中国农民群体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专业化趋势的农户大量出现,靠专营农业产业来获取最大化收益。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为代表的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正在大放光彩。

  在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中,集中了当前农民中最具现代意识、最具市场竞争力、最具资本与技术优势的群体,堪称人们期待的“新农民”的代表。他们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承载者,中国三农未来希望所在。

  这样一个群体,当他们距离农业现代化目标越来越近的同时,自身也不断面临农业现代化所提出的要求和考验,如组织化程度、市场化水平、技术装备、现代农业理念等等。面对历史赋予的重任,他们的所思所想究竟如何?政策又该如何调整,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的步伐,并让他们走得更稳、更好?新春之际,半月谈记者深入多地与新农民面对面展开调查

  职业农民走俏

 

  种地“老把式”上班

  每年3月初,黑龙江省桦川县创业乡丰年村农民邢恩厚就开始“上班”了。他的工作仍是种地,只不过不是给自己家种地,而是帮着周边家庭农场主管理几十公顷的耕地。“如何选种、施肥,选什么样的除草剂,啥时栽秧,这些都是我说了算。”老邢骄傲地说。

  “像老邢这样的职业农民现在已经供不应求,农垦地区的很多农场都抢着雇。”丰年村农民技术员李世平告诉半月谈记者,最近几年土地流转特别快,一些有经济实力的种粮大户和农场主承包了很多土地,但由于自身缺乏经验,或者精力有限,喜欢雇一些种地“老把式”帮他们管理耕地。这些职业农民的年龄大都在50岁左右,大都有20年左右的种地经验,哪个村都得有几个这样的职业农民。

  “现在年纪大了,到外面打工也干不了体力活,自己又没什么手艺,这一辈子就是会种地。”老邢说,同样是一块地,别人种1亩打1000斤粮,他种就能多出200斤粮,这就是本事。现如今,老邢的身价也水涨船高,去年年薪3万块,今年虽然还没定,但肯定会更多。

  家庭农场主领建农业合作社

  作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浙江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的快速发展让浙江农业在规模经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方面取得较快发展。

  慈溪市桥头镇蔬菜农场主郑涌森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是他目前经营着1400多亩土地,从事蔬菜、瓜果生产,年收入200多万元。自2004年登记为家庭农场以来,他先后参加了10多个农业技术方面的培训。

  郑涌森不光自己做农场主,而且还领建了蔬菜瓜果合作社,吸引周边200多户小农户参加,从选种、培育到销售,合作社提供全流程服务。在浙江,家庭农场发展起来,然后领建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小农户共同发展的特点十分明显。记者在浙江宁波采访发现,1/3以上的家庭农场都领建了专业合作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慈溪市农业局局长周国爱说,从生产经营实践看,家庭农场主务农经验、技术水平普遍比一般农户要高,而且他们几乎都参加农业方面的培训,有很多是草莓、瓜果方面的种植能手。“多年从事农业生产的经验加上全身心地投入和不断地学习,让家庭农场很有竞争力。”宁波市农业局经管处处长赵新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