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三农实践 > 聚焦三农 >
开封市如何把农业项目区打造成“永久粮仓”
添加时间:2013-04-11 15:30    来源:点击:
    本报记者 刘占绵 李海涛 简承渊 张培奇

    “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提到河南开封,大家的第一印象也许就是七朝古都、东京梦华,这些历史标签无不诉说着古城昔日的繁盛。第二印象恐怕就是这座位于黄河故道的城市,曾饱受黄患之苦,风沙、盐碱、内涝一度导致粮食歉收甚至绝产,以兰考为代表的开封大地,为此展开了数十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如今的开封什么样?走进广袤的田间,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生机勃勃的乡野画卷,绿绿的麦田、整齐的桥涵、标准化的机井、笔直的路林,展现出一派现代农业的新气象。

    盐碱地何以变为米粮川?开封又如何创出粮食产量“九连增”、农民增收“九连快”的佳绩?究其原因,农业综合开发贡献巨大。为夯实农业基础,改善生产条件,提高抗灾、防灾、减灾能力,近年来,开封市在土地治理、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精力,保障了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收入持续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迅速推进。

    一片片耕地从“贫瘠脆弱”变得“筋骨强壮”

    在开封县八里湾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水利设施配套,道路平坦顺直,林网整齐划一,麦田一望无际。正在进行麦田管理的贡老汉道出了开发前后田间面貌发生的显著变化:“过去‘左手水汪汪、右手白茫茫、整日风沙扬’,现在路好了,渠畅了,种田省事,产量还高,真是咱种田农民的好福气。”

    这只是开封市农业综合开发的一个缩影。如今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观览开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路相连、井配套、旱能浇、涝能排、品种优、结构良的田园化格局正在形成,一片片耕地从“贫瘠脆弱”变得“筋骨强壮”。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是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全面繁荣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在开封市委书记祁金立心中,农业综合开发有着重要意义,“要坚持‘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理念,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建成高标准、永久性粮仓。”

    目前,开封所属5个县的小麦、棉花、花生跃入全国百强县,4个县被确定为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县,5个县全部被定为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县。

    “耕地质量和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离不开对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视和投入。”开封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副主任黄怀义介绍,2006年以来,开封全市共落实开发项目投资22.14亿元,改造中低产田52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7万亩,建成产业化补贴项目26个,贷款贴息项目22个。其中2012年落实总投资7亿元,改造中低产田6.6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4万亩,建成产业化补贴项目5个,贷款贴息项目8个。农业综合开发的步伐在不断加快,力度在不断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