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理论前沿 > 论文在线 >
马晓河:高成本时代农业的路该怎么走(2)
添加时间:2014-06-17 13:03    来源:未知点击:

  首先,不能像有些人提出的放开管制、完全通过国际农产品市场来解决。这是因为,在完全开放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如果一个经济体的农业投入持续增加,产品成本不断上扬,比较效益连续下降,该经济体的农业最终会被其他有比较优势经济体的农业所替代。另外,且不说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完全开放的农产品市场竞争环境,仅中国的国情就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将国内农产品供给全部放在完全开放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一些主要农产品还是要靠国内生产来满足,对这些农产品保持较高的自给率是必然的战略选择。
  其次,要积极主动谋划,制定实施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
  实行高农价、高补贴的制度安排。中国农业最终要走一条东亚型的发展道路,这条发展道路的特点可概括为四高:高投入、高成本、高补贴、高农价。从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发展经验看,东亚国家和地区由于人多耕地资源高度稀缺,这些国家即使是在实现了城市化以后,人均耕地面积也大大少于土地资源富裕型国家,为了在极少的土地空间上生产出国内所需的农产品,不得不选择高投入、高成本的农业发展路径。而千家万户分散的小农难以承担由“两高”带来的经济风险,政府就想尽办法对农业实施补贴政策,同时还通过边境保护抬高农产品价格,高补贴、高农价便应运而生。从过去12年我国农业发展实践看,农业收入80%以上都是靠提高价格获取的,那种既不想让农产品涨价,又不想提升补贴,同时还想让农民增加农产品供给的路径在现实中是难以找到的。因此,对农业实行高农价、高补贴的制度安排具有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