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产学研严重脱节
我国在1995年启动“种子工程”,提出要打造大型种业集团,以改变种企“散、小、乱”和“育、繁、推”相互脱节的局面。不过,黄崎认为,至今这一局面不仅没有改观,反而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而加剧。
2000年以前,我国种业是计划经济体制,省市县都有种子站,种子实行计划生产分配。2006年种子行业全面实行市场化改革,传统的种业体系“线断网破”。
与其他行业市场化改革一样,种业在改革初期,面临着几十万从业人员需要就业安置的问题。地方政府疲于应付新老矛盾,无暇统筹规划新的种业市场体系建设。
与此同时,各类种子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最多时达8700多家。一般种子公司由于市场化时间短、规模偏小,不同程度地存在人才、资本、优势品种等方面积累不足的问题,绝大多数没有科研育种的能力。我国农业科研单位依然承担着多于85%的种业科研育种工作,这与以市场为导向的科研相去甚远。
“这也就造成了我国种业目前产学研严重脱节的现状。”在黄琦看来,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在种业发展模式创新、农村金融市场建设和种业市场体系规范上没跟上种业发展的需要,导致资本对我国种业介入很少,制约了我国种业的发展。
而国际知名种业公司,如美国孟山都、杜邦先锋、先正达的发展,无不是在完善种业发展环境之后,用资本的力量实现跨越式发展。
反观我国种业的发展,黄琦表示,对于领先世界水准的杂交水稻技术,应该从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对于我国的弱势品种,应用市场与资本的力量将尘封于科研院所的先进技术及品种迅速孵化,实现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