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理论前沿 > 论文在线 >
朱珏:社会转型期的农村经济探析(2)
添加时间:2014-04-22 09:30    来源:未知点击:

  三、转型期的农村经济特征分析
  我国农村的经济社会转型是特定时期、特定国度中的特定类型区域的经济社会转型,因而也就拥有不同于其他时期、其他国家和其他类型区域的转型特点。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社会转型不仅具有完整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具有长期性的特点。中国当代的完整性是三个交织在一起的社会转型和社会转型的一个复杂的转换,即由独立的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国家在中国同时,封建社会开始成为一个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社会,传统的农业社会也开始过渡到现代工业和商业社会。和它的复杂性体现在西方人用几百年才能解决的问题,如工业化、民主化、市场化,积压在一起一个世纪,中国的定居点,这决定了该地区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中国的现代转换。另外还从经济转型的角度的时间演化认为市场转型和不平等之间的关系会随着时间改变U曲线,不平等在最初下降但在然后逐渐接。有学者曾指出,发展的不平衡将贯穿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始终,这种不平衡性表现为地域之间、城乡之间以及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平衡,即提出了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与社会阶层分配的不平衡性是经济转型的基本特征。
  实践的中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表明,农村经济的转型与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发展是密不可分的,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是村域的前提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和文化转型因此,农村经济转型需要从广义上理解,它包括自1978年以来发生在农村范围内的传统意义上的经济转型,和由经济转型推动的农村社会转型和农村文化转型。我们基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村调查研究,认为我国农村改革发展30年,农村社区总体上已经完成了四大转型,与传统农村社区比较具有以下新的特征。
  第一,首先所有制结构也已发生重大变化,已由一个单一的集体经济转变为,农民经济、集体经济,新经济新模式三足鼎立;但超过半数的村集体经济薄弱,新经济体处在起步阶段,农户经济(包括个体工商户)仍是社区经济的主体。
  第二,产业结构总体上,它已经成为一个“农业——副业”型转向基于农业、工业、服务业为主体,支持产业;但多数社区的农业产业内部分化迅速,种植业、养殖业大户和花卉苗木、水果蔬菜专业户大量涌现,现代农业因素缓慢生长,工业和商业发展刚刚起步,社区分工简单,生产力和技术落后。
  第三,在总体上已经完成转型的社区文化,在“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理念和策略的影响下,农业文化和工业文化,商业文化,相互冲突的整合。工业文明、城市文明之风吹遍乡村大地;但仍有部分社区的乡土文化保留较为完整,居民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仍然具有强烈的乡土地域特色。
  四、转型期农村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未来农村经济发展的非农化
  部分农村劳力的非农化倾向。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非农化倾向本来是发达国家常有的现象。在中国,这种倾向在部分地区已经初见苗头。但它和发达国家的非农化倾向不同,它不是由于农业资本集中和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而使农民被挤出农业生产部门所引起的。它也和旧中国农村破产,农民被迫离开土地拥入城市不同。在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以后的现代中国农村,农村劳动力是主动流向城市的。
  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去从事辅助性劳动,面这种劳动的报酬又大大高于农业,因而有相当一部分人丢下土地,到城市中去作合同工。还有一部分人,由于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兴办了各种各样的第三产业,其中有的从事服务性行业,有的从事商业,也有从事建筑业和运输业的。它们的出现,为城市建设添增了一批有生力量。从事这些职业的人,由于工资较高,乐意离农,因而在很多地方的城市郊区发生土地搁荒的现象。城市市政当局也因郊区离农倾向严重而为蔬菜供应前途忧虑。这些问题确实是应该认真注意解决的。一般来说,在中国农村非农化趋势呈现部分的劳动产品的农村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农村经济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