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精神,市扶贫办立足统筹城乡发展,扶持壮大特色产业,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增加贫困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实现农户有效增收。
一是加大产业发展的投入力度。针对农村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融资难的实际问题,规定财政扶贫专项资金的70%用于产业发展,继续推行互助资金担保、小额信贷、农业保险等措施,吸引城市资本进入农村。目前我市贫困地区已建立近1000个互助资金合作社,每个村互助资金15万元。今年在投入专项资金1.5亿元的同时,加大信贷资金规模。重点支持区县培育壮大1—2个特色优势产业。
二是完善区域产业功能规划。依据全市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功能定位,全市贫困地区明确了十大扶贫产业。今年,在渝东南渝东北地区打造650个高山避暑休闲农家乐,重点打造黄水、红池旅游示范区,带动10万余农户从事产业配套服务。在武陵山区和秦巴山区培育中药材产业,力争到2015年中药材基地达到目的150万亩,龙头企业50家。继续在潼南和武隆等地打造200万亩蔬菜基地。在丰都、秀山等地发展种养殖业,力争年出栏肉牛50万头,鸡20000只。
三是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创新农户利益机制,切实让贫困农户增收。近年来,多方式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做到产业规模化、效益化、抗风险。依托国家级龙头企业12家,市级扶贫龙头企业271家,做到产供销一体化,充分带动贫困农户增收。建立一批扶贫科技示范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立一批农产品加工基地,搞好农产品认证。采取多措施助推贫困农户工资性收入、农业经营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稳定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