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定西日报报道(作者 中共漳县县委书记)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0年聚焦“三农”,为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漳县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传统农业经济欠发达县区,做好农业增产、农村发展、农民增收这篇文章,是理性的必然选择,也是迫切的现实需要。当前,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突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加。
科学规划,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坚持“农业抓调整”,充分考虑全县自然条件、群众基础和种养传统等因素,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加大特色产业区域布局规划和实施力度,促进中药材、蚕豆、草畜、沙棘、果菜等特色产业广度和深度开发。主要是在高寒阴湿区和浅山二阴区突出保护型开发,重点发展中药材、蚕豆等优势产业;在中部浅山干旱半干旱区突出生态型开发,大力发展以全膜双垄沟播等技术为主的旱作农业,重点发展马铃薯、玉米等产业;在漳河、龙川河等河谷川区突出聚集型开发,加快推广以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重点发展果菜等产业;在养殖传统较好、牧草资源丰富的中高山区,合理安排养殖品种,大力发展牛、羊、猪、禽为主的舍饲畜牧业;在交通便利的公路沿线,布局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兼有的沙棘、核桃产业带,在水源充足、水质优良的“三河一线”(漳河、龙川河、榜沙河和G212沿线),布局渔业产业带,在河谷川台地区布局果品种植区,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山一特”的发展模式。
突出特色,着力强化基地建设。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原则,加快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建设15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依托佛慈集团GAP种植基地优势,建设8万亩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和1万亩规范化育苗基地,种植基地面积达到15万亩,形成主导产品和地方品牌,打造全市中药材种苗基地和药源基地。建设10万亩蚕豆种植基地。依托“中国蚕豆之乡”品牌,建设9万亩无公害蚕豆种植基地和1万亩优质蚕豆良种繁育基地,逐步实现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建设10万亩优质沙棘种植基地。依托“中国沙棘之乡”品牌优势,建设10万亩沙棘种植基地和千亩优质沙棘种苗基地,实现沙棘产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建设3万亩优质核桃经济林基地。在漳河流域浅山区沿川30里、龙川河流域,打造3万亩优质核桃经济林基地,并鼓励群众种植花椒、仁用杏等投资小、效益好的经济林,实现山川增绿、林业增效、农民增收。建设“两个万亩设施农业基地”。瞄准市场需求,优化品种布局,大力发展以韭菜、黄瓜等为主的反季节精细蔬菜,加快推广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设施农业技术,建设武阳镇万亩塑料大棚生产示范基地、新寺镇万亩日光温室生产示范基地,打造全市蔬菜大县。建设肉牛(羊)育肥基地。依托优质的牧草资源和省、市扶持机遇,以规模发展、秸秆转化为目标,新建规模养殖企业40个,新增规模养殖户1500户,种植优质牧草2万亩,建设畜草产业园,争创全省牛羊产业大县。建设渔业养殖基地。发展多种经营方式,在龙川河、榜沙河流域发展池塘养鱼,在漳河流域建设集休闲、垂钓、旅游为一体的休闲渔业园,实现农民多渠道增收。
健全体系,推进产业化经营。坚持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双重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建立健全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良种繁育、农产品流通、农业装备等服务能力建设,提高科技含量。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扶持壮大地方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扩大规模,引进省内外知名企业来我县投资建基地、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和完善农业信息网络平台,利用好农村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工程、漳县政府网、漳县农经网等,做好各类农业信息在县内外的收集、发布工作。提升和组建一批管理规范、市场运作、利益均享、风险共担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挥龙头企业、协会、营销及科技能人的作用,培育一批农村销售大户和个体经纪人。鼓励企业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质量认证,扩大农产品知名度,提高附加值。
夯实基础,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抢抓政策机遇,加大投入力度,实施好农村饮水安全、灌区节水改造、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坝系工程以及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理等项目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等形式,合理流转承包经营使用权。积极规范劳务经纪人协会,拓展劳务基地,培育劳务品牌,并鼓励外出群众返乡创业,使劳务经济成为群众旱涝保收的“铁杆庄稼”。创新农村工作运行机制,强化效能建设,增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建设和以村党支部书记为重点的村级班子的选派,把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的干部及时选拔到乡村两级领导班子中来,提高乡村两级班子搞服务、抓产业的能力。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强化各项惠农政策落实监督检查,推进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党务公开,开展好“红盾护农”活动,严查各类涉农违纪违法案件,以良好的工作作风促进农村改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