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委市政府提出“美丽河东、大美运城”的战略构想,记者们向着“美丽河东、大美运城”进发,寻找特色基层的脚步踏进地处黄河金三角的芦子沟。芦子沟位于市区东侧,交通便利,经济条件比较优越。全村共有5个自然村,9个自然组,480户,2780口人,党员71名,2470亩耕地。由于人均土地较少,加之种植的是粮棉等传统作物,农业上并不具有优势。在村干部的正确领导下,村里形成了养牛、养猪、养鸡等各种养殖专业户,40多户专做猪卷子、猪头肉的熟食加工,100多户人家开了发凉皮、生豆芽、磨豆腐手工小作坊,200多人做风机、卖风机,形成了经济特色产业。
克服万难,做“城镇一体化”的先锋
“要想富,先修路”。芦子沟的两委班子就是这样发展村子的。2012年芦子沟的街道全部硬化,并铺设8.5公里污水管工程,总投资达900多万。先后投资100多万元,建起了村委会办公大楼、文化广场、小游园、图书室等,村民有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村民自发组织的“民间戏曲艺术团体”每周一、周四在文化广场为村民演出,以增加群众的娱乐兴趣,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
投资30余万元彻底解决了村民吃水问题,由过去的到处买水变为现在的家家户户都是自来水。投资10多万元,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村民换上了干净卫生的双斗新厕所,家家发垃圾桶,村里有卫生工具,村里每天统一处理垃圾,净化亮化均达标。绿化面积达百分之六十,照明灯每天晚上能亮4个小时。
2010年起全村的养老保险金每人补助30元,新农合每人50元的费用全部由村委会替交,仅此两项就达15万多元。并在九九重阳节之时,为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发一壶油、一袋面、一袋米,还请蒲剧团在村里唱戏,让村民充分感受到党的温暖。
肉食加工主导 辅助产业兴起
芦子沟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是肉食加工。从市屠宰场等地拉来猪头肉、猪下水,经加工运往运城市13个县区及河南三门峡等地,平均每天要提供8吨以上,如果赶到逢年过节需求量更大,达13吨以上。为适应市场发展,芦子沟依照《村级组织民主管理“1321”工作模式》,在村委班子领导的引导下,全村一致同意建设“熟食加工产业示范园区”,对各个小作坊进行统一化管理。“半年之后,产业园区的框架形成。”霍小天书记信心满满!
除肉食加工外,芦子沟有很多辅助产业:桃树种植、养殖、挂面加工、经商、搞建筑、搞运输......“现在的年轻人不得了”、“啥赚钱就干啥”、“大伙儿各谋发展”……大家纷纷发表意见。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充分挖掘村资源 构造美好蓝图
芦子沟的5个自然村、6个部落居住相当分散,全村480户人家的宅基地,加上巷道等公共场所,总面积约为400亩。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流动,约有200多户的宅院处于闲置,面积达到100亩以上,形成巨大的土地资源浪费。为了盘活资源,村干部决定把这些院基收集起来,进行统一开发建设。在获得村民的通过支持后,2010年村里将方案提交到安邑办事处和区政府及土地、城建等相关职能部门,获得认可和批示。后又经过有关建筑部门设计后,这个新农村的改造和建设项目开始动工。截至目前,新居小区已初具规模。
在今年的市政府污水处理铺管工程和森林公园工程建设中,村干部克服畏难情绪,身先士卒,从土地征用、赔青、拆迁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零上访地解决了一系列老大难问题,保证了重点工程的顺利进行。
“现在根据政府体制的改革,城镇一体化的发展,我们配合政府的政策,由农村变城市,村民变居民,村委会变居委会,使我们村成为大美运城的亮点。力争农民利益最大化,为村民建设幸福家园。”霍书记憧憬未来。
绕村转了一圈,我们被芦子沟的发展深深震撼:这哪儿有印象中村子的影子,干净的街道、拔地而起的新房,处处都诉说着芦子沟的变化。我们不禁对芦子沟两委班子这个团队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