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葡萄成就大产业
添加时间:2007-04-14 00:00 来源:点击:次
——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的永乐乡互助村
位于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的永乐乡互助村,无论是从地理位置还是交通条件都没有任何优势可言。然而,就是这个“角落”里的村庄,却成了全国“无核白鸡心葡萄”设施栽培示范区,并在今年10月13日被沈阳市确定为辐射4个乡镇的现代化农业产业综合经济区的中心,以全村人均收入1.2万元的骄人业绩,成为闻名遐迩的“小康村”。
有着1248名村民的互助村,10年前还是个以种植玉米、水稻等传统农作物为主的小村。由于地处远郊且交通不便,成了远近闻名的落后村、贫穷村。打破传统的种植结构,发展市场上畅销的特色农产品,增收致富,成了全村干部群众共同的愿望与目标。
村里一名叫王世宏的共产党员最早把这个愿望付诸行动,他在自家的菜园子里支起了两个20米长的塑料大棚,并到省农科院请教专家、查资料,栽植起“乍娜”和“黑奥林”葡萄,第二年就收入6000元,这笔互助村有史以来最大的“巨额收入”,让王世宏认定栽植温室葡萄一定能致富。于是,他扩大了栽植规模,并不断引进新品种。
1996年,王世宏引进了美国“无核白鸡心葡萄”,这种皮薄、肉厚、口感极佳且产量很高的葡萄,本不适宜温室栽植。但王世宏请来省农科院、沈阳农业大学、熊岳果树研究所的专家现场指导,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栽培成功,成为我国温室栽培该品种的带头人。
农民种地最看重榜样效应,王世宏更是把带领村民致富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手把手地将葡萄栽植技术传授给村民,并帮助村民育植葡萄秧苗。而村党支部也因势利导,1997年,确立了“特色立村”的发展思路,决定调整全村的种植结构,集中全部人力物力发展以温室“无核白鸡心葡萄”为主的设施农业。
村党支部制定了发展温室大棚的整体规划,将村里最好的地块规划为葡萄栽植基地,采取党员、干部带头,带领群众干、干给群众看的办法,利用王世宏这个典型现身说法,并请来农业专家讲课,进行宣传,以多种形式引导和发动群众参与到温室葡萄产业的建设中来。同时,村党支部组织成立了互助村温室葡萄协会,通过葡萄协会搞好市场调查,协调农村信用社贷款,进行管理和技术培训,并培养经纪人队伍,让农民销售无忧。为解决基地建设资金问题,村党支部还积极争取到市、区财政450万元政策资金的扶持,使全村在较短的时间内建起了3340亩温室大棚,基地的基础设施如作业路、农电线路、排水桥、涵、沟等实现了完整配套,为互助村葡萄产业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互助村已建成“无核白鸡心葡萄”温室大棚1670座,全村户均4.5栋,人均1.34栋,2005年,全村葡萄产量2600吨,销售收入2236万元,纯利润1976万元,仅此一项,全村人均收入就突破了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