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家岭是河北省滦南县奔城镇一个只有120余户人家的小村,走进村里,时常会遇到热热闹闹的场面:采购毛皮的、运送饲料的、讨教技术的……。这个不临山不靠水没有啥资源的小村庄,自2003年以来养殖貉、貂、狐等毛皮动物,年实现收入近200万元,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村民们喜滋滋地介绍说,大把票子是“比”出来的。
余家岭村地势低洼,种植水稻有几十年的历史,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由于供水紧张水费增加,种稻的成本加大,但受传统种植模式的影响,村民们始终都走不出“一亩稻”的束缚。1998年村民刘作民到外地参观取经后引进50只貂进行饲养,刘作民当时心里也没有多少把握,他只是觉得外地人能靠养貂发家致富,自己凭啥不能呢?这年刘作民养貂赚了1万多元,但这对村民并没有多大的触动。第二年刘作民貂存栏翻番达到100只,净赚两万多元。
村民刘恩存、刘作江、刘建平三人以前都是以种水稻为主,他们和刘作民一比较,自己种一亩稻还不如人家4只貂挣得多呢!比出了差距之后,刘恩存等三人立即行动,也效仿刘作民开始养殖狐、貉等毛皮动物,结果三人当年获利就全超过万元,一年顶8年种植水稻的收入。
刘作民等人短短几年率先富裕,对村里人触动不小:养殖毛皮动物成本不高,在自己小院就能干成,别人能干,自己为啥就不敢干呢?一番认认真真地“比较”和“算账”之后,2001年村里养殖毛皮动物的农户超过了60户,仍有少半农户持观望态度。这一年,60多个养殖毛皮动物农户年收入都在2-3万元。这下儿,村民们早把算盘珠拨拉过了,没有搞起养殖的户怨自己胆子小、观念落后,搞起养殖的户怨自己规模小、放不开手脚。于是,在2004年的秋天全村几乎家家户户搞毛皮动物养殖,毛皮动物存栏一下子就达3000余只。
在养殖过程中,村民们更是时刻忘不了“比”,比谁家养的毛皮动物个儿头大、品种新,比谁家养殖成本低,比谁家养殖技术好,左邻右舍比,兄弟姐妹间也要比。在反反复复的“比”中,村民们感觉出了差距和不足,村里的毛皮动物越养越精。目前,余家岭村年销售各类毛皮达5000余张,年收入三四万元的户有40多个,年收入超十万元户有20多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