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秋天的到来,临桂县四塘乡横山村的村民们又开始忙碌起来,沉寂了5个月的横山村,又变成了一个大大的豆腐乳制作场。小小的豆腐乳给村民带来滚滚财源的同时,也改变着横山……
从“闲得慌”到“忙得香”
“横山人多空闲,摸完‘大贰’筑‘长城’”。如此诙谐的语句,是横山村人过去的真实写照。该村是乡里的产粮大村,户均良田十几亩,但旱地稀少,每年就是忙春耕、双抢和秋收。剩下的大半年时间便是“守着谷子过日子”,村民闲得很。
闲暇之余,几位村民想到了祖辈传下来的豆腐乳制作技术,想从豆腐乳制作中,找到创收的机会。2001年,横山人逐步利用“秋收”到“春耕”这一时段,在家中做豆腐乳,开始一家只是做个几百瓶,由于豆腐乳是传统制作,销售几乎不成问题。村民看到了商机,便大规模制作起来,如今横山村95%的村民制作豆腐乳,少则几千瓶,多则几万瓶。整个秋冬季节,横山人都在家中忙制作,过去“闲得慌”,如今“忙得香”。
从“光脚”到“穿衣戴帽”
传统的豆腐乳制作前段包括人工磨浆、滤浆、煮浆、点浆、养花、压榨等过程,后段还有制坯、拌料、浸泡、封坛等工序,相当繁杂。村民每天早上4点多钟就要起来,有时累得腰都直不起。豆腐乳从制作到食用至少需要4个月的时间,周期太长,这给本来资金不足的村民带来很大困难。
于是,村民花在包装上的工夫就少了许多,以前是“玻璃瓶加个盖,开水一烫就可卖”,村民笑称“光脚豆腐乳”。由于包装过于简单,毫无防伪功能,导致市场上迅速出现了许多假冒的横山豆腐乳,村民吃了品牌意识不强的亏。2002年村民刘秋弟把以前由企业办注册的“四方井”牌子过户到自己名下,打出了横山豆腐乳的第一牌子,并在包装上下大工夫,重新设计了更为灵活的包装箱,包装瓶,加强豆腐乳的密封度,把“光脚”的豆腐乳变成了“穿戴整齐,包装得体”的礼品式豆腐乳,销售量大幅上涨。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些精明的村民从中得到启发,品牌意识在村民中迅速增强,一些豆腐乳生产大户通过自己出资或与别人联合等方式,纷纷申请注册商标,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横山豆腐乳的形象,提高了豆腐乳的销售量。
从“家庭作坊”到“股份建厂”
品牌众多同样不利于发展,一段时间,村民手中的牌子就达18个之多,无形之中削弱了横山豆腐乳的影响力。“家庭作坊”式的生产规模本来就不大,却要负担注册商标的一大笔资金,对于资金不足的村民来说,无疑是发展中的一大障碍。
村民刘秋弟在家族中是制作豆腐乳较大的一户,然而,家庭里其它一些亲戚的规模都不大,每年三五千瓶,一家人累一个生产期也就是收入三四千元,不少村民都已抱有放弃之心。2002年刘秋弟大胆地提出在村中建厂,请村里那些规模小的资金不足的村民到厂里来一起做豆腐乳。这一想法得到了几位村中亲戚的支持,他们纷纷加入刘秋弟的“四方井”腐乳厂来。“我非常感谢我的这些亲戚,在我缺资金的时候,主动借钱给我,甚至到发工资时,若没有急用,他们就干脆把工资放在厂里给我用来发展。与其说是我开的厂,不如说是各亲戚员工和我一起入股开的厂。”如今,“四方井”腐乳厂已发展成年产销量超40万瓶,职工人数达37人的规模,“四方井”的牌子也越来越响。
面对巨大发展潜力的横山豆腐乳,有着几年营销经验的村民张华,放弃了在桂林某公司年收入10多万元的销售部经理职务,回到横山。去年,张华投资80多万元,建起了“下边村”腐乳厂,邀请了几名志同道合的亲戚、朋友一起管理厂子。张华说:“就是为了把家乡的产品做强做大,家乡有这么好的资源,就应该好好开发利用。”张华认为,要带动村民共同致富,还需自己先闯出一条路。如今“下边村”腐乳厂已有村民员工十几人,销售量已达20万瓶。
张华正在对豆腐乳生产各个环节的质量检测制定自己的量化标准,并对生产、销售、售后进行跟踪检验,并根据市场需求,对横山豆腐乳进行创新,生产出白腐乳(不辣)、微辣和较辣等多个品种,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在包装上也下足功夫,各种容量、各式包装一应俱全。在“四方井”与“下边村”的带动下,横山村村民又开办了“又一香”腐乳厂,而另一个更大规模的腐乳厂已完成大部分厂房建设,年底即可投入生产。
豆腐乳带出产业链
横山豆腐乳,经过几年的发展,如今年产销量已达300多万瓶,实现直接收入1200多万元,成为四塘乡的又一大拳头产品。然而,豆腐乳生产制作需要的主料和配料,如大豆、辣椒等村民们都得去外地购买,无形中增加了生产成本,该乡本来就是农业大乡,有种黄豆、辣椒的习惯。
俗话说:“肥水不流外人田”,几年来,当地村民逐步意识到豆腐乳的良好前景,在横山人的带动下,附近村民开始规模种植黄豆、辣椒,既填补豆腐乳生产的需求,又搭上了豆腐乳的“顺风车”增加了收入。去年,横山人就在全乡收购黄豆10万公斤,红辣椒8万公斤,大大刺激了附近村民的种植积极性。同时,豆腐乳生产中产生的大量豆腐渣,是养猪的好饲料,村民们利用豆腐渣扩大养猪规模,逐步形成了一条“种豆、种辣椒+豆腐乳生产+养猪+沼气+种蔬菜、果树”的以豆腐乳生产为中心环节的豆腐乳产业链,各环节相辅相成,村民通过这条环环相扣的产业链,实现环环增收。
“收入成倍长,村貌变新样。”今天,走进横山村,90%的村民盖起了新楼房,现代化的家用电器为不少村民所拥有,有的家庭还有了电脑、空调等电器。